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是幸運的,以低成本制造能力和大市場前景預期的“雙重吸引”,贏得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直至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又是不幸的,國有企業壟斷經營、各級政府投資驅動、導致民企夾縫中求生存,整個經濟大勢表現為低水平規模擴張、科技創新成就有限;財富分配嚴重失衡、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真正意義的消費市場難以引爆。2008年的金融危機蔓延至今天,基本可以確認過度消費推動下的世界經濟形勢進入周期性的蕭條,以及在這種形勢推動下發達國家對制造業政策的反思,例如美國的“再工業化”浪潮,再加上越南、菲律賓等更低成本國家的競爭,一路高歌猛進的中國經濟將逐漸地、不可逆地失去發達國家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想依賴發達國家市場的周期性回歸不再有可能性,中國的未來經濟,必須拋棄舊模式,走出一條新的道路來。
我們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僅產業轉移有地域騰挪空間,消費市場的增長更有驚人的規模。雖然民間和學界對政府過多干預經濟眾多批評,但改變不了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事實。中國新一輪沿海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藍色經濟區、臨空經濟區、動漫產業園、“退二進三”、文化創意產業等等新的概念,無一不是在昭示中央及地方政府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而具體的影響。
作為專門的政府咨詢機構,東灘顧問立足現實形勢,“祈禱”、“影響”和“幫助”各級政府走好新的發展之路,我們形象地稱之為“跳好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雙人舞’”。
所謂產業轉移,不僅要轉移的地區,在轉移時要平穩而迅速,把握好轉移的時機,創新轉移的模式;承接的區域還要承接的有水平,在承接的基礎上有提高。所謂產業升級,一是要一如既往地升級產業結構,強化服務經濟、消費經濟和公共經濟的地位,有序規劃推動;加大對各個產業價值鏈環節的服務外包產業(企業)的扶持,提升傳統商貿服務業的規模和效率;二是要布局未來,爭奪科技制高點,堅定不移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無論是全國范圍的經濟發展,還是一市一區一縣的產業發展,都需要既謀“今生”,又謀“后世”。
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1/6,國土面積超過歐洲國家總和(不含俄羅斯),中國每年向國外輸送高精端技術人才無數,無論是國內的持續產業轉移、國內消費市場規模提升,還是國人的科技創新和研發應用,都有大機會、大未來。利用“被迫”改變“世界工廠”定位的契機,化危為機,樹立民族自信、自強、自尊,完全可以跳出一曲令世界矚目的“雙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