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謀局,先謀勢。面臨這前所未有的機遇,只有認真審視“十四五”時期國內外發展環境及形勢的變化,才能敏銳洞察到經濟社會轉型方向及方式的變化。要洞察一些顛覆性的趨勢,既能認清當下,又能透視未來。針對我國在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內外環境演變趨勢及其深遠影響,東灘顧問總結了以下六個趨勢研判:
趨勢研判1:技術革命蓄勢待發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不難發現重大的技術變革是全球格局洗牌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推動力量。當前全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呈現加速趨勢,全球正在迎來顛覆式創新浪潮,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以“云物大智”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產業不僅將成為中國十四五期間重要經濟增長點、成為引領創新和驅動轉型的先導力量,也將重塑全球經濟版圖;另一方面,在“云物大智”等新技術新產業的驅動下,傳統產業鏈分崩離析、跨界融合,以平臺經濟、智能經濟、分享經濟等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東灘顧問認為,十四五時期各地必將加速實施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與智能經濟將成為引領十四五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相應地,十四五規劃完全有必要探究新經濟集群發展的新思路,數字經濟、智能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舉措,以及新業態、新模式協同創新機制等問題,只有充分預測、考慮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才能更好地引導規劃的編制工作。
趨勢研判2: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與2017年相比,2018年國內一產比重略有降,二產比重持平,三產比重穩步提升。總體來看,我國三大產業中,制造業及服務業占主導,尤其是服務業對于經濟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然而,面臨國際產業轉移及國內產能擴張處于收縮態勢的雙重壓力,國內經濟增長減速低速、經濟下行風險劇增將成為十四五期間各級政府需要進行提前考慮的必備工作,主要判斷依據包括:
一方面,我國的制造業“大而不強”,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下,國內制造業受到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及后發新興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重擠壓,亟待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雖然我國的服務業占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但是服務業地區發展不平衡、市場準入門檻高、服務標準法律地位缺失等因素均制約其發展。
東灘顧問認為,十四五時期如何確保我國經濟保持高質量增長、推動產業結構創新升級將成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共同議題,側重點略有不同。對于東部沿海地區而言,不僅要鞏固制造業的先發優勢和創新優勢,更要加速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除了通過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自身通達能力以便更好地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外,還應該結合區位優勢及資源稟賦,適度布局新興產業。
趨勢研判3:消費升級呼之欲出
2018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飆升至76.2%,連續五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驅動力,對經濟增長“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日益凸顯。盡管社會上出現“消費降級”的不同聲音,然而從長遠看消費升級趨勢仍將繼續,并呈現以下變化:
消費人群之變。一方面是新生代人群,緊逼30歲步伐的90后正在成為新的消費市場主力,與直逼40歲的80后共同扛起消費主流重任。另一方面是龐大的老齡化人群,尤其是富裕老人、知識老人群體消費潛力大。
消費市場下沉。近年來,低收入群體的工資水平不斷提升,促進了低線市場的發展活力,隨著線上線下渠道的活躍,以及一二線城市的80、90后之中有一部分人回歸至三四五線城市,消費市場下沉的趨勢越發明顯。
消費領域升級。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服務消費需求激增,同時消費需求的高端化、個性化、定制化特征日趨明顯。
東灘顧問認為,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首的態勢將貫徹十四五始終,如何破除消費升級上存在的體制機制障礙、提出適合本地區消費升級的目標、思路、舉措將成為各級政府的要務;圍繞城市消費、鄉村消費、服務消費等重點領域,培育消費升級新業態、優化消費環境、打造消費載體,從而滿足十四五時期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
趨勢研判4:國際局勢風云變幻
國際局勢復雜多變,黑天鵝、灰犀牛事件迭出,全球政治格局、經濟格局、創新格局、貿易格局、金融格局、能源格局、全球治理等無不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則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多于合作”的格局。這將對十四五時期國內各地擴大開放、參與國際競爭與協作帶來巨大挑戰,具體體現在:
其一,經濟增長模式面臨轉變,依賴“外資、出口”已經成為歷史。隨著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進口的收縮,對于某些外向型經濟主導的地區、園區經濟,若疊加產能過剩等結構性難題,無疑是雪上加霜。
其二,利用國際資源門檻變高,尤其是綠色技術壁壘將直接引發我國制造業出口產品種類及數量的減少,間接增加產品生產成本,使得我國某些地區的制造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其三,多邊貿易體制遭受沖擊,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現象加劇。尤其是在放寬市場準入、降低相關關稅、保護知識產權、擴大對外開放等領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經濟體頻頻將矛頭指向中國。
東灘顧問認為,盡管形勢復雜,各地依然要把擴大開放作為十四五時期發展主題,順應我國加大開放、擴大進口的大趨勢,積極應對先進制造業和金融、電信、互聯網等服務業擴大開放的新局面,廣泛鏈接全球創新資源,搶占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制高點。同時,依托“一帶一路”合作戰略,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不斷擴大對外經貿“朋友圈”,同時創新利用自貿區、綜合保稅區等平臺,積極打造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趨勢研判5:城鄉要素爭奪激烈
隨著國內進入“城市有機更新”和“鄉村振興戰略”齊頭并進時期,由于國內各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不同城市群之間在爭奪優質產業資源的競爭激烈,城鄉之間在優質要素的爭取上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要素資源流動的逐步放開將加大城市群、城鄉間的競爭加?。?/span>
其一,城鄉二元結構破局加大城鄉間競爭。過去比較突出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比如大量資金從鄉村流入城市、不合理的土地征用制度、城鄉居民同工不同酬等問題,都正在發生改變或有望改觀。戶籍改革、公共服務均等化等,稀釋了城市的吸引力;農村土地改革、農業現代化等,促進了城市資本下鄉、產業下沉、消費下沉。
其二,不同城市群以及城市群內部競爭加劇。在向西、向南的內陸開放戰略的帶動下,多年的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開始顯現成效,武漢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中西部城市群崛起,武漢、成都、重慶、鄭州、西安等中心城市能級提升,與東部二線城市展開競爭。在城市群內部,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特色小鎮等不同等級城市也是競相斗艷。
東灘顧問認為,十四五時期各地要利用好城市群演進和城鄉變局的新機遇,創新土地、人才、資本等要素資源流動機制,從而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營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在十四五規劃編制過程中,要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城市群和城鄉新格局,做好城鄉結合部的發展規劃,挖掘地區潛力,打造城鄉融合新優勢,構建協同效應,形成城鄉鏈接新動能。
趨勢研判6:綠色發展迫在眉睫
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十二五是先前積累的環境問題“大爆發時期”,十三五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攻堅期”,而十四五時期,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持續推進,雖然生態環境保護逐步走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峰值期,但是各地區綠色發展問題依然存在,主要基于以下判斷:
其一,綠色經濟發展水平低。雖然各地區的綠色發展水平千差萬別,但是整體看,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在綠色發展、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綠色生活等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
其二,綠色產業層次有待提升。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鋼鐵、水泥、火電、石油化工等產業占GDP的比重依然較大,產業綠色化發展任重道遠。中西部地區在環境治理投資占GDP比重,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隨著制造業向西轉移將會出現新的環境問題。
東灘顧問認為,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賴于政策扶持的倒逼作用,無論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要將視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納入十四五規劃,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實現與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高標準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區域綠色經濟產業發展;增強綠色投資對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