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特色產業園因其更容易實現資源集聚、打造產業生態,受到各個地區的廣泛關注,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湖南省等省市紛紛出臺特色產業園培育政策。當前,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一二線城市大多進入存量經濟時代,面對產業集群增速放緩的問題,各個城市紛紛聚焦創新產業,以特色產業園建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推動城市產業集群的持續升級。
一、特色產業園建設進入新階段
特色產業園不是什么新鮮的事物,城市中的各類開發區大多被規劃為一個個專業園區。過去,特色產業園建設主要瞄準產業鏈構建,伴隨我國經濟整體轉型升級,一二線城市的特色產業園區將更多瞄準創新鏈構建,發展高附加值產業,打造創新產業生態。
典型如上海市,瞄準科技前沿和產業高端,實施“特色產業園區提升計劃”,以高品質園區建設推動高質量產業發展,著力打造優勢更優、強項更強、特色更特的園區經濟。上海市已先后認定兩批次40個特色產業園區,涉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汽車、信息技術等領域,聚焦關鍵領域核心環節,加強源頭創新,強化產業引領,著力建設產業發展新高地和產城融合新地標。
上海市特色產業園列表
上海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倍增,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命健康、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產業集群。40個特色產業園大多圍繞這些產業進行布局,尤其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產業,未來特色產業園將是引領這些產業發展升級的主要載體。
隨著特色產業園主要瞄準產業創新鏈培育的變化,其價值角色定位也隨之發生改變。東灘智庫認為,未來的特色產業園,將成為專業人才和創新資源的高度密集區,在城市發展演變中扮演更多重的角色:一是產業升級的推動者,二是前沿科技的轉化者,三是人才創業的支持者,四是新興資本的管理者,五是城市發展的引領者。
新時期的特色產業園,將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的創新社區,在“產、城、人”之間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打造開放式的產業生態群落。在操作上,通過用地調整、生活功能導入、建設混合功能組團等措施,推進生產、生活和生態的融合發展,營造社區式的產業環境和創新氛圍,讓人真正體會有價值的工作和有品質的生活,從而激發更大的創造力。
二、特色產業園建設的三種類型
特色產業園的建設,首先要找準并聚焦特定產業領域。從園區規劃建設看,主要是順應城市的特定產業集群升級趨勢,結合園區的產業能級、區位條件和上位要求等,找準特色產業園的戰略和產業定位。從特色產業園的來源看,主要來自存量園區升級、專業園區規劃和城市更新改造三種類型。
1、存量園區升級:定位特色產業領域
一二線城市經濟發展至今,都積累了相當多的各種園區資源,有些最早就是作為專業園區建設的,有些是后期逐步形成特定產業集聚的,這些園區都具有打造特色產業園的潛質。特定產業園的重塑,要基于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資源,對龍頭企業、核心平臺等資源進行系統梳理,圍繞產業創新鏈構建和特定產業集群升級,導入新研發、新場景和新生態。典型代表如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張江人工智能島、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市北數智生態園等。
2、專業園區規劃:打開新的增長空間
目前,產業地產已成為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但無論政府平臺公司還是市場化企業主導的園區,大多采取復合產業策略,以產業招商為主。因此,除了存量的園區資源外,在梳理城市各種資源的基礎上,可以結合產業聚焦戰略推動專業園區建設,引入平臺型的龍頭企業合作提升產業運營能力,通過產業、地產與金融的融合發展,為城市產業升級和特色產業集聚注入新的動力。典型代表如北斗西虹橋基地、西岸智慧谷、臨港新片區生命科技產業園等。
3、城市更新改造:打造特色創新公園
隨著一二線城市步入存量經濟時代,城市更新已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抓手。在城市更新中,過去的老廠房、老倉庫、老公建、老社區等存量資源的改造,傾向于發展文創經濟和消費經濟,現在則更傾向于發展科創經濟,通過規劃主題型孵化器、加速器、科技綜合體、創業大廈等功能載體,為不同規模、不同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靈活的發展空間,并結合文脈傳承打造有靈性的創新園區,讓都市重新成為創新的策源地。典型代表如中以上海創新園、長陽秀帶等。
案例鏈接:上海楊浦區在線新經濟生態園(長陽秀帶)
上海楊浦區在線新經濟生態園(長陽秀帶)布局“一帶兩區”,規劃總用地面積11190畝,可開發用地3750畝(250公頃)。一帶為沿15.5公里的黃浦江岸線一帶,建設融生態帶、文化帶、創新帶三維一體的濱江新經濟秀帶,推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率先落地。兩區分別為楊浦濱江地區的南段和北段,南段的“總部秀園”區從楊浦大橋至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區域,北段的“研發創園”區為軍工路以東的帶狀片區。
目前的標桿項目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是以紡織概念為主的時尚創意園區,由原上海第十七棉紡織總廠改造建成;具備時尚多功能秀場、接待會所、創意辦公、精品倉、公寓酒店和餐飲娛樂等六大功能;是上海乃至全國設施最完備、配套最齊全專業秀場,也是世界頂級品牌發布首選地。
三、特色產業園的發展路徑和策略
特色產業園主要聚焦新經濟產業的發展,其規劃建設應適應新經濟的發展路徑和特征。新研發、新創業、新場景是新經濟發展的核心構成,特色產業園成功的關鍵,是營造創新創業產業生態群落,激發企業的顛覆性創新、產業融合發展、爆發式成長,打通從創業-瞪羚-獨角獸的企業成長路徑。
1、產業投資促進:以產業基金為牽引
特色產業園的發展,不僅靠招商,更要靠投資。上海在推動特色產業園建設上,聚焦招商引資、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營商環境、要素保障等環節,形成涵蓋多維度的一攬子產業投資促進政策工具箱,包括投資補助、資本金、貸款貼息、委托貸款等多種方式。如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新基建信貸優惠專項;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園區二次開發,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園區二次開發基金,推動園區騰籠換鳥、轉型升級;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產業基金,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先導產業,加大對重大產業項目支持力度;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面向先進制造業的中長期信貸專項資金,將中長期低息貸款政策從集成電路擴大至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
2、創新場景搭建:打造科技創新環境
以市場應用為核心的新場景,已成為新興產業爆發的原點。為推動特色產業園的規劃建設,城市應加大新場景建設力度,配套相應產業投資基金,加強與一流科學家、高校及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新業態落地和原創產業發展。結合平臺經濟的搭建和運營,規劃編制新應用場景清單,征集各類新場景解決方案商,落地具體業務場景。比如在智慧交通領域,以智慧車聯網為核心,打造“互聯網+智慧出行”、“互聯網+充電樁+新能源汽車”新場景。特色產業園的建設,可以新應用場景的建設協同推進。
3、服務平臺構建:提升園區競爭實力
圍繞特色產業園的打造,無論是存量盤活,還是增量培育,都需要不斷改進園區的營商環境和服務機制。以“運營價值鏈”的全環節增值服務為理念,推動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和平臺建設,包括項目申報服務、創新氛圍培育服務、人力資源服務、中介服務和信息服務等,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產業集群發展環境,形成創新產業培育的良好氛圍,提升園區在特定產業領域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公共技術平臺是特色產業園發展的關鍵,應整合利用政府、企業、高校等的科研資源,打造融前沿交流、原始創新、技術研發、公共檢測、設備共享、技術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式創新支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