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沿海地區開發相關資訊
-臨港產業的內涵和分類
-新一輪沿海開發中的產業機遇
-上海市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
※動態資訊※
近兩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包括《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四個新的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也包括對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增長極的提升規劃。
隨著一系列沿海地區規劃的出臺,我國沿海經濟正在完成由“點”到“帶”的轉換,形成了“三大(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四?。ㄟ|寧沿海、江蘇沿海、海峽西岸、北部灣)”的沿海開發格局。如果再仔細梳理我國沿海經濟走過的路徑,會發現肇始于深圳特區的沿海開發,在歷經浦東開發之后,正在迎來新一輪的開發高潮。
※主題解析※
按港口臨港產業港口功能的關系緊密程度,港口城市臨港產業可分為四大部分:港口直接產業、港口共生產業、港口依存產業和港口關聯產業。(1)港口直接產業,主要指港口裝卸業。(2)港口共生產業,主要指與港口裝卸業有著密切聯系的產業,如航運業、港口物流業等。(3)港口依存產業,主要指保證港口直接產業正常運行、依附于港口綜合條件發展的產業,如拆修造船業、集裝箱制造和修理業、港口機械制造業、港口供應業(如燃油、燃煤、淡水、物料、食品等供應)等。(4)臨港關聯產業,指與港口集疏運這個主導功能關聯程度高。
※主題觀點※
新一輪沿海開發中的產業機遇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推出,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時隔30年,回顧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發展歷程,有的城市抓住了機遇成為區域發展的領頭羊,有的城市因為港城爭地等諸多原因并未實現以港興城的目標。
在國家新一輪沿海開發大潮中,以區域開發規劃推動的區域一體化發展,代替了原來的單點突破,如何把握新一輪沿海開發的產業機遇,需要深刻理解新一輪沿海開發的背景和意義,瞄準我國對外經貿往來中有戰略前景的領域,有針對性地規劃建設產業載體和產業平臺,以迎接新一輪沿海開發的戰略機遇。
一、新一輪沿海開發的背景和意義
我們認為,新一輪沿海開發是關系著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命題,關系著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深化以及我國整體產業布局的優化。
1、鼓勵資源進口成為沿海開發趨勢
中國經濟發展將越來越依賴于國外進口資源。以石化行業為例,原油供給逐漸轉向以國外原油供應為主,在沿海建設大型原油碼頭和儲備基地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我國《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2009年版)》,除了鼓勵引進先進技術、進口重要裝備,最重要的就是鼓勵進口資源性產品和原材料。
2、重化工產業開始逐步向沿海轉移
隨著進口資源替代國內資源的增長,出于物流成本上的考慮,重化工產業將傾向于向沿海港口地區布局。2009年出臺的鋼鐵、石化等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都明確指出加快調整產業布局,建設沿海鋼鐵基地、煉化一體化基地等,引導基礎產業向沿海地區有序轉移和集聚發展。
3、依托港口發展加工產業成必然選擇
在沿海地區利用進口原材料資源進行深加工,變原有的直接疏散為現在的邊加工邊疏散,可以實現流通過程中產品附加價值的提高。隨著我國進出口政策的不斷調整與優化,已經出現了木材加工、糧油加工等多種類型的進口資源加工園區,進口資源加工產業近些年已在我國蓬勃發展起來。
二、搭建對接沿海開發的產業載體
結合新一輪沿海開發的背景和意義分析,可以發現一些新的產業載體形式,正在成為沿海地區搶抓新一輪沿海開發戰略機遇的有力武器。
1、區域性循環經濟區
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和重化工業的不斷深化,使社會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日益增大,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曹妃甸作為我國首個區域性循環經濟示范區,打造臨港產業、企業間的循環經濟模式,在新一輪沿海開發中備受矚目。
區域性循環經濟區應采用最先進的臨港循環經濟模式,構建大區域的產業間耦合系統,包括資源綜合利用、原料綜合利用、清潔能源生產和清潔生產技術四個層面。
鋼鐵、石化產業都屬于高耗能、高耗水的行業,結合IGCC潔凈煤技術、海水淡化技術,利用產業之間的耦合性和關聯性,能實現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和循環利用,達到最大程度的產業協同效果。利用臨海豐富的土地資源,將石化、鋼鐵產業與 IGCC潔凈煤綜合利用、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海水淡化系統等有機耦合,構成一個區域層面的產業循環體,構建循環經濟示范區。
同時注意引導上下游產業、上下游產業鏈條的組合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中間物流成本,實現原材料、基礎產品的高效利用。如圍繞鋼鐵的冶煉、加工及下游延伸利用構建產業鏈,使鋼鐵基礎產品在本地實現最大化的供應和消耗。
2、進口資源加工基地
隨著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以及加工貿易對資源進口的依賴,進口資源深加工項目紛紛落地投產,一些地區開始建立進口資源加工區或加工基地。從產業類別來看,我國現有的進口資源加工基地以發展單個產業居多,如丹徒港口建成國內首個進口鐵礦粉加工基地,福建莆田建成進口木材大型加工基地等。
進口資源深加工基地的建設旨在改變加工貿易“漫山放羊”的分布狀態,融合木材深加工、有色金屬深加工、可再生資源深加工、糧油食品深加工等,形成資源性加工產業集群區,能夠整合優勢資源,形成綜合配套效應,增強加工貿易企業的社會根植性、技術獲得性和減少市場風險。進口資源深加工基地的建設,除了規劃大體量的加工生產基地之外,還要有意識地發展物流配送中心、檢疫檢疫平臺、展示交易平臺、配套服務平臺等功能載體,以推動進口資源深加工基地的高效運轉。
3、航運經濟集聚區
搶抓新一輪的沿海開發機遇,在航運、貿易等服務業領域也要主動作為。著眼于航運產業發展的市場需求,構建集航運服務、貿易會展、船舶交易、保稅物流、口岸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航運經濟集聚區,促進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業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快現代化綜合服務型港口功能的實現,提升港口服務能級和區域影響力。
可以仿效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思路,規劃建設航運企業孵化器,通過租金、稅收、補貼等政策扶持措施,孵化培育國際貿易代理、國際貨運代理、船舶買賣、港航設備設施、報關報驗、保險代理、租船訂艙、船舶代理、船舶買賣、船員勞務、國際貿易等相關的企業。
※案例借鑒※
上海市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
北外灘南臨黃浦江、蘇州河交匯處,與陸家嘴、外灘呈“三足鼎立”之勢,被稱為“黃金三角”。三者的航運服務、金融、貿易功能整合發展,共同構成上海中央商務區的核心區。北外灘擁有3.2公里的黃金濱水岸線,有著良好的景觀區域和得天獨厚的水深條件,在發展航運服務業方面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上海市虹口區政府立足“服務、互補、完善”,致力于把先天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通過規劃建設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積極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與周邊港口群、臨港新城錯位互補。通過功能整合與提升,打造以航運服務為龍頭集聚功能的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
(1)夯實產業基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確保達飛、地中海等集裝箱班輪公司落戶,并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入駐。
(2)大力支持船舶交易市場的發展。重點是協助航交所完成船舶交易平臺的搭建工作,并對平臺運營給予支持;支持航交所建立船舶交易標準,確立北外灘在船舶交易市場的中心地位;支持和協助航交所在船舶交易市場中獲取更大的份額;以船舶交易市場的發展為契機,帶動北外灘航運金融業、航運經紀業等的發展。
(3)積極打造航運人才高地。抓緊促成上海海事局與南湖職?!按瑔T培訓”項目早日開班,并爭取獲得船員資格認證資質;協助航交所完成船員招募平臺的搭建工作;積極支持上海國際物流人才服務中心、中華航運物流人才網、“云星國際郵輪管理專業”班等人才服務機構的運營,打造北外灘航運人才培訓高地和人才交易中心。
(4)積極拓展北外灘航運會展業務。主要是進一步落實北外灘航運專項資金實施細則,吸引更多航運會議、活動、人員、元素在北外灘集聚;圍繞北外灘航運文化建設,深化在北外灘舉辦“中國航海節”的前瞻性研究,打造北外灘航運會議經濟、會展經濟。
(5)爭取功能項目落地。爭取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項目落戶北外灘,充分發揮其在科研、咨詢、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功能;爭取“國際航運服務大廈”開工建設,并與市相關部門聯手開展大廈功能布局、入駐單位及職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完善口岸管理服務功能。另外,積極推動開展航運金融、保險、仲裁等高端航運服務業課題研究,推動有關保險公司開設“北外灘航運綜合險”。
(6)加強引導,推進功能盡快落地。重點是進一步拓展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功能;盡快推進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實際運作,力爭早出研究成果;爭取有關航運服務投資基金項目落地,力爭在航運金融、保險領域有所突破;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中介機構打造航運服務平臺,支持上海航運交易所船舶交易平臺和船員招募培訓平臺建設,創造條件幫助航運企業渡過難關。
(7)創新機制,積極推進航運與商旅文相結合。加快推進北外灘地區的商業發展,以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商業設施招商為重點,積極做好規劃、策劃有關工作,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進符合規劃的商業企業,盡快形成航運商業新業態;充分發揮北外灘地區深厚的航運文化底蘊,優化景點的整體布局,探索建立北外灘航運展示館;結合多媒體手段,開拓體驗型項目,吸引更多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