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園區服務業發展相關資訊
后發園區的常規發展模式和問題
打造服務引擎——促進后發園區跨越發展
案例借鑒: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
※動態資訊※
現代服務業已經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以軟件產業、金融服務業、物流服務業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也已成為國家產業政策傾斜的對象。全國各地園區爭相發展現代服務業,出臺服務業發展規劃,以園區企業需求牽引服務業發展或根據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地選擇服務業發展門類,涌現了一批服務業發展的標兵園區,像天津開發區集聚了服務外包企業203家、內外資物流企業1000家,各類金融類企業236家,被認定為天津市首批服務外包示范區,正在規劃建設現代服務產業區,作為開發區在金融服務產業的承接區域,打造以公司總部為核心、以金融機構為主體、以咨詢服務機構為配套的服務產業生態鏈。
后發園區服務業發展雖然相對滯后,但是星星之火卻有燎原之趨勢。宿遷經濟開發區建設“江蘇省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園”、“江蘇省服務外包示范區”。海安經濟開發區打造“蘇中動漫城”項目,創辦國際裝飾城、醫藥物流城,發展大型專業特色市場?,F代服務業的發展使這些后發園區顯現新的活力,并構成園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張力。
※主題解析※
傳統的、較為常規的園區發展模式,都是在成立之初,以工業項目招商引資來完成創業,以企業集聚帶動產業集群形成,而后根據集群發展需要,以工業帶動服務業發展,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人口的導入形成同時具備產業功能和城市功能的綜合城區。這樣的模式已使一些發達地區的開發區取得絕對的競爭優勢,高新技術產業與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工業經濟和城市經濟共同發展。
然而,在后發園區,這種傳統的模式卻往往在行進過程中遇到障礙。后發園區起步較晚,區位條件較差、人才資源匱乏,在發展之初,多以承接發達地區傳統產業轉移起步,拼土地成本、拼稅收優惠、拼全員招商引鳳入巢后,才發現完成的其實只是最原始的積累,產業層級較低、配套功能缺乏成為發展的制約瓶頸。在政策資源、項目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在園區競爭步入戰國時代的新形勢下,后發園區沒有制勝武器完成跨越提升,園區缺乏經濟長遠發展的牽引力。
※主題觀點※
打造服務引擎——促進后發園區跨越發展
后發園區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避免總是跟著別人走的局面,推動原有產業的升級以及新興產業的導入,即由發展傳統產業向發展高投入、高產出、高附加值、稅收貢獻高、能源消耗比較小的產業轉變,由此拉到園區發展、改善園區環境。
面對后發園區出現的這種困境,以及服務業在園區發展大行其道的趨勢,讓我們想到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模式,就是以服務業的發展來促進工業發展、以服務平臺的打造來吸引新興產業集聚。打造服務引擎,以服務構建后發園區的核心競爭力,為園區產業升級、經濟增長找到突破口,也以服務功能的集聚加速園區向綜合城區邁進。
打造服務引擎,促進后發園區實現跨越發展,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要在后發園區內發展服務業和提升服務環境,打造“雙引擎”,并形成互動格局;其二,服務環境的打造旨在帶動新興產業集聚;其三,服務業的發展要加速園區的城市化進程。
一、發展服務業與打造服務環境互動
1、打造服務環境從“服務生產”到“服務生活”
企業的活動和人的活動構成了園區的生命活力,因此,服務環境一要能滿足生產需要,二要能滿足人的生活需求,做到既能“服務生產”又能“服務生活”。
對于企業生產,很多后發園區已經做到了行政服務的高效性,如對項目建設實行“一站式”、“全程代辦”服務,能夠為企業入駐提供便利。但更高層次的服務,如企業運作需要的信息服務、研發服務、物流服務和技術支持等等,在后發園區還不能對企業提供支持。在“服務生產”的環境打造上,后發園區要把目光放在對產業組織鏈的構建上,如生物醫藥產業上游研發環節至關重要,那么園區就要為產業發展打造研發服務環境,包括公共研發平臺的建設、為研發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服務生活”就是要以生活環境的打造來吸引人才和產業工人集聚。建設人才公寓、工人宿舍等為入駐人口提供安家之所;建設商業服務中心,提供休閑娛樂、文化健身、餐飲住宿等設施;建設醫院、養老院、幼兒園、學校等公用設施,為園區入駐人口提供便利的生活條件。構建“生活服務體系”是園區打造生活服務環境的新概念,就是將園區作為一個城區,城市生活需求的各種服務如健康服務、文化教育等都在園區內再現。
2、發展服務業從“派生需求”到“無中生有”
以產業集群形式構建起來的園區在產業不斷發展同時,對現代服務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進而帶動區域產業的發展,而且需要現代服務業嵌入產業發展過程中,突出解決產業各環節的問題,彌補產業在某些環節的缺失。這就產生了園區發展對服務業的“派生需求”。
在后發園區,根據已有或規劃發展的產業門類來定位所要發展的服務業,如食品、醫藥、汽車等產業都對供應鏈物流服務要求較高,以這些產業為主導的園區就該大力發展物流業;圍繞產業集群形成的專業市場是園區發展商貿流通業的典型,原材料或是產成品專業市場的建設會加速企業集聚。
近些年,制造企業的專業服務呈外包趨勢,國際服務外包又加速向中國轉移?!盁o中生有”發展服務業體現在一些服務業的發展并不是因園區現有及規劃產業集群需求而產生,而是在服務業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以及后發園區人力成本等優勢條件的吸引下,一些服務業如呼叫產業、軟件服務外包業、電子商務業會在園區內形成集聚,成為園區經濟增長的引擎。
3、發展服務業與打造服務環境形成互動
服務業的發展和服務環境的打造如果都是基于服務園區產業升級,加速新興產業集聚,那么環境的打造和服務業的發展就會形成良好的互動格局。像為企業提供的培訓平臺在需求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就會有更多的培訓企業集聚,使培訓作為一個產業而滋生。而商務服務、商業服務等作為園區服務業的發展門類,卻也構成了園區服務環境的一部分。由此互動,不但能更好地滿足企業發展需求,還能夠推動園區服務業發展。
二、打造服務環境帶動新興產業集聚
1、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功能平臺支撐
新興產業是指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而出現的新的部門和專業,具有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因此發展新興產業重在扶持、培育。打造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功能平臺可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不同的產業集群,對功能平臺的需求不盡相同。像生物醫藥產業,研發環節處于價值鏈高端,是集群形成的有力牽引,那么就需要打造公共研發平臺;而像智能家電、汽車產業,需要檢測平臺;另外融資平臺、信息平臺等幾乎是所有產業發展所必需的。
科技企業孵化器是園區功能平臺的集大成者,也是新興產業的搖籃??萍计髽I孵化器涵蓋多種平臺功能,如技術交易平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融資平臺、人才中介平臺、信息平臺等等,為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提供一系列服務支持,降低創業者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培育新興產業發展。
2、打造服務環境要充分利用區域資源
服務環境的打造除了要服務于集群發展外,還要充分利用區域內資源。區位相對優勢、周邊人才資源、區域市場資源、歷史文化沉積都是打造服務環境可利用的區域資源。如江蘇睢寧縣是勞動力大縣,民間培訓機構眾多,靠近徐州具備專業技術人才,在睢寧開發區內發展職業培訓成為可能,為企業發展提供所需的專業人才和產業工人,為企業入駐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三、發展服務業加速園區城市化進程
1、以服務業吸納就業促進人口城鎮化
在整個城市化過程中,服務業吸納的就業人數超過工業,服務業對城市就業的貢獻較大。從我國的經濟發展看,城鎮化水平隨服務業的發展而提高。后發園區多處于欠發達地區或是縣域,這些地區目前城市化率較低,但卻有快速提高的趨勢,勞動力回流、農村勞動力轉移使城市必須加快建設,服務業就成為這些人口的主要就業渠道。后發園區發展生活配套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既解決了城市化過程中遇到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又為園區產業發展提供了配套環境。
2、以服務功能打造推進城市化建設
前期建設中充分考慮社會和諧和消費集聚問題,使原有居民的安置區與新的居住區建設有機融合起來,規劃布局塊狀商業或沿街商業,集合早期的生活商貿消費需求,包括生活商貿、餐飲、家政、銀行、郵政、文化、休閑、娛樂等服務性業態,促進商業配套功能的發展。在商務配套功能打造方面,可由政府提供土地、優惠政策或補貼,引進房地產開發商建設產業服務中心、專家樓、人才服務公寓、職工宿舍樓、職工文體活動中心等功能性設施,有些項目可由政府與其簽訂長期租賃協議,確保一定期限內的固定收益。
※案例借鑒※
海安經濟開發區抓住優勢發展服務業
海安經濟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9月,2006年經省政府批準、國家發改委審核為江蘇省級開發區,在2009年江蘇省國家級和省級經濟開發區綜合評價排名中,海安開發區在108家省級開發區中名列15。近年來,海安經濟開發區在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09年,全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8億元,增長16%,占GDP的比重達34個百分點。2010年1至6月份,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6億元,增長14.5%,占GDP的比重近36個百分點。
海安經濟開發區還突出引進服務外包項目,打造服務外包示范區。入駐海安軟件園、華新科技創業園的軟件開發企業已超過100家。2009年開發區被省商務廳授予“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區” 。開發區內還建有“523”文化產業主題公園,2010年江蘇海安縣與國家動漫游戲產業振興基地、上海太陽球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三方合作協議,由國家動漫游戲產業振興基地及其合作伙伴上海太陽球投資發展公司投資5億元在海安經濟開發區打造“蘇中動漫城”項目。
海安開發區發展服務業主要著眼于政策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
一、以政策優勢作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力
在江蘇沿海開發戰略的大背景下,海安經濟開發區對服務業布局進行了科學規劃,推進全區服務業產業集聚度的提升和集約型產業發展模式的形成。出臺政策,給予落戶園區的大型專業特色市場系列政策扶持。大型專業特色市場建成后,由項目服務中心牽頭組織成立市場管理服務中心,工商、稅務、公安、銀行、保險等部門進駐中心,實行“一門式”服務,嚴禁多頭收費。進入市場的經營單位和個人,在辦理工商注冊登記、稅務登記、企業代碼證書等各項進場證照手續過程中,除國家核定的工本費外,免繳其他所有費用。對進入市場的經營戶,培育期前三年免征相關基金、費用,后兩年按低限減免50%后收取。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能減則減、能免則免,按最低標準收費。
二、以區位優勢作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驅動力
海安經濟開發區大手筆進行交通建設,構建南通、泰州、鹽城等三市聯結的紐帶,以及蘇中、蘇北和豫皖地區出海入江的陸路門戶。為配合通往洋口港的疏港鐵路的建設,海安于去年底開始了221省道的改建工程,為打造江海港口后方疏運基地和水陸聯運轉換樞紐奠定了基礎。江海高速與新204國道、老204國道相交處的互通工程目前正在建設之中。近期,如海運河將改造升級為3級航道,與通榆運河連接的工程亦將啟動。
以區位和交通優勢,吸引有識之士到海安開發區投資創辦大型專業特色市場。南通奧華國際裝飾城由浙江客商投資建設,目前營業面積達12.8萬平方米,招租率達100%,國內外知名品牌入駐率達70%,市場年交易額超過10億元。由福建人投資的海安安達步行街,5萬平方米的商鋪建成后,1個月內租售一空。由河南人投資建設的海安正元港務有限公司,是蘇中最大的煤炭物流中心、糧食物流中心、棉花物流中心,并擁有鐵路專線和水運碼頭。由海安本地人和徐州老板聯手打造的蘇中醫藥物流城,目前日均銷售額達200萬元。
三、以產業優勢作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擴張力
海安經濟開發區的裝備制造業和紡織業在國際國內占有一席之地?,F在,開發區內有國內最大的電梯配件生產基地,國內生產能力最強的超高壓變壓器生產基地,國內技術力量最雄厚的船用卷板機械生產基地和動車車用玻璃生產基地,棉紡織行業有三家企業進入全國50強,錦綸絲產量占全國的八分之一。
產業優勢為海安開發區發展現代服務業提供了擴張力。今年,開發區著力打造現代綜合物流基地,如蘇中國際現代物流園、蘇中煤炭配供中心、海安糧食物流中心、南通蘇中醫藥物流中心等。同時,著力于科學整合物流資源,有序組織推進傳統物流小企業采取兼并、重組、合資、合作等形式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并軌,并通過市場引導、政策扶持、行政驅動等舉措,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同時,利用產業優勢,加大旅游產品的開發力度,現已擁有沿海休閑觀光旅游區、七星湖生態園、立發古鎮、蘇中植物園等特色旅游景點和以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為龍頭的紅色旅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