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我國力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園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園區產業的“二次創業”路徑
案例借鑒:張江高科技園區二次創業
※動態資訊※
全球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都會伴隨著科技的新突破,進而推動產業革命,催生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面對此輪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挑戰,為使國民經濟和企業發展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國務院提出要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溫家寶總理強調“我們要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來選擇和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著眼于引發技術和產業變革。必須做好戰略決策儲備、科技創新儲備、領軍人才儲備、產業化儲備,這四項儲備決定未來”。
※主題解析※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中國的各類開發區、產業園、科技園等迅猛發展,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然而隨著各類園區遍地開花,園區產業定位的同質化,產業發展的混亂化和產業招商引資的盲目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已經嚴重影響到園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新時期,“轉方式、調結構”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和主攻任務,各地園區管理者紛紛認識到,推動產業提質升級是園區“二次創業”的根本,從新建園區的產業定位到成熟園區的產業升級都需要進行系統性的再思考和再認識,謀定而后動,不斷推動園區產業的高端化、科技化和生態化,成為園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所在。近兩年,一系列產業振興規劃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出臺,既加劇了園區產業“二次創業”的迫切性,也為園區產業升級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內容。
※主題觀點※
園區產業的“二次創業”路徑
園區產業在經歷了一次創業之后,本身已經沉淀了較強的實力,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如果沒有一種變革,那么產業走向衰亡將成為必然。園區管理者要想讓產業朝著更高的目標發展下去,必須對產業進行“二次創業”,推動園區產業的優化和升級,才有可能讓產業在一個全新的臺階上發展壯大。
產業的生老病死——生命周期理論的啟示
產業的發展如同人的生命一樣,存在著客觀的生老病死規律,每個產業都要經歷由成長到衰退的演變過程,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這一進程一般分為初創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四個階段。二次創業主要是指在產業進入成熟階段后為防止其邁入衰退期而進行的變革,或者對已經進入衰退期的產業進行的“挽救”。根據產業生命周期理論,進入成熟期后產業雖然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但增長率明顯降低,市場開拓受阻,這時作為整個園區的管理者應充分認識到產業發展已經放緩,需要注入新的血液才能讓其重新煥發活力。
路徑之一:高端環節導入,推動產業鏈條的延伸
當今全球制造業的競爭已不再是單個企業或者產品的競爭,而是產業鏈的競爭。我國各地園區想要在如此激烈的競爭形勢下勝出,單純依靠原有的勞動力、土地成本低廉等自我優勢已經不太現實,要擺脫在新形勢下競爭中的被動地位,就必須通過高端環節的導入,進行產業鏈延伸和升級。依托原有產業進行產業鏈的延伸發展,風險較小收效顯著。在原有產業基礎上,產業發展已經相對比較成熟,通過對園區企業的調查和訪談,重點分析現有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和高端發展方向,有選擇地進行“補鏈招商”。
近年來泰興經濟開發區圍繞精細化工產業做大產業鏈,推進園區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通過對產業的“補鏈招商”,形成經濟開發區最為完善的氯堿產業鏈條,真正實現區內企業產品之間的配套,即:新浦化學的離子膜燒堿生產過程中產生氯氣產品,新浦公司自己以氯氣為原料與乙烯合成氯乙烯產品(VCM),聯成塑膠公司以VCM為原料生產PVC產品,PVC加上聯成化學的苯酐、增塑劑形成多種塑膠工業產品,也就是已經簽約的塑膠工業園。
路徑之一:增量稀釋存量,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
園區發展到一定階段進行的“二次創業”,需要通過引進優質項目和新興產業對園區進行“騰龍換鳥”,從而借助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園區產業優化升級。一方面,學習先進地區經驗把握好經濟發展轉型的基本規律,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快先進制造、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做大“增量”,從根本上改變產業結構滯后發展的局面;另一方面,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增量”做大的同時,對“存量”產業進行系統整合,保留特色型產業和具備改造空間的產業,摒棄不符合園區長遠發展目標的產業門類。
路徑之一:高新技術嫁接,推動原有產業的升級
對于“增量稀釋存量”過程中保留下來的產業必須進行“工業再造”,通過高新技術的嫁接,推動其走上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道路。新經濟時代,產品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產品的成本不斷降低,這是現代科技革命導致的必然結果。同時,它也對產業核心競爭力也提出新的挑戰,一個園區、產業和企業如果不在技術上占據優勢,就無法形成市場優勢。
原有產業的高新技術嫁接途徑主要有:第一,園區通過公共研發基金的設立和對重點領域研發項目按研發投入一定倍數減免后進行稅費核算(國家有關政策為1.5倍)的方法推動企業加大科研與開發投入,提高自我創新能力;第二,借助外部“智庫”輔助,積極探索產、學、研結合創新機制,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帶動原有產業的“更新換代”;第三,加強企業內部員工培訓和人才培養,使技術層次的創新成果在生產經營過程不斷被涮新。
※案例借鑒※
張江高科技園區二次創業
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上海浦東新區中南部。2010年園區經營總收入達到1100億元,年總收入增速達15%左右,成為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的龍頭區域。張江高科并非從園區創立之日就發展神速,直到1999年8月,上海推出“聚焦張江”戰略,將申城原有的張江、漕河涇、金橋等六個高新技術園區統一到張江旗下,明確園區以集成電路、軟件、生物醫藥為主導產業,集中體現創新創業的主體功能,“二次創業”使張江才正式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1、產業結構調整
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市和浦東新區的決策者在開發初始時提出了創辦世界第一流的現代生物“藥谷”,現代通訊信息港以及微電子產業、精密化工等高新技術支柱產業。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頒布了“聚焦張江”戰略決策時,明確園區以集成電路、軟件、生物醫藥為主導產業,集中體現創新創業的主體功能。
2000年左右到過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人們,今天故地重游時一定會有很大的感嘆,變化太大了,張江集電港、微電子港、新的軟件園、銀行卡產業園、生物醫藥園、動漫衍生產業園……,一個個現代化的專業園區映入視野,從花園式的環境、個性時尚的建筑到眾多入駐的知名企業等,都讓你看到一個現代化科技園區的崛起,它們正承載起張江打造集成電路產業鏈、生物醫藥創新鏈、軟件技術服務鏈和銀行卡產業鏈等的宏偉藍圖。
2、產業鏈條延伸
圍繞主導產業進行產業鏈條延伸是張江高科技園區推動產業發展和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經過近二十年的開發,園區已經構筑了生物醫藥創新鏈,集成電路產業鏈和軟件產業鏈的框架。如為了發展集成電路,張江率先實踐產業鏈發展思路,即以產業鏈的培養和完善帶動和提升集成電路產業的整體規劃和水平,實現了集成電路產業在張江的跨越式發展。目前,張江集成電路形成了從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及包括設備制造在內的國內最完整的產業鏈,同時呈現出國內加工水平和生產能力最高,研發機構實力最強、高端IC設計企業最集中等特點。
3、科技人才戰略
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張江率先開展“以產業帶動課題”。吸引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等國內著名高等院校進駐張江,分別建立了微電子研究院所或研發中心。世界著名半導體廠商,例如AMD、飛思卡爾、IBM等也紛紛在張江園區設立設計中心、技術中心或者技術開發實訓基地。這些進駐張江的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構成了極為廣泛的產學研結合模式。
優越的創新創業氛圍吸引了一批創業人才在張江匯聚,張江園區從業人員已經突破12萬人,半數以上有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兩院院士22名,博士3414名,碩士19093名,海外留學人員6000多人,一批創新成果不斷在張江凸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