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建材產業相關資訊
建材產業的內涵和特征
建材產業——新型城鎮化的產業盛宴
案例借鑒:湖北通山縣石材產業集群
※動態資訊※
2013新年伊始,國家發展改革委、住建部聯合發布了《綠色建筑行動方案》,要求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區有改造價值的城鎮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在建筑節能標準修訂、綠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設、綠色建材推廣方面,《方案》均提出了相關要求?!斗桨浮穼⒅π滦统擎偦?、美麗中國建設,推動建材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2012年12月,全球首條在線LOW-E超白超厚玻璃生產線在海南中航特玻公司特種玻璃生產基地誕生,在線Low-E超白超厚玻璃兼有節能和安全的雙重特性,且在美觀性和舒適性上,也具有明顯的優勢。該生產線的面世標志著我國玻璃行業技術已經居于國際領先水平,我國建筑節能玻璃產業進入了新篇章。
2012年12月,香港特區政府房屋署與承建商、大學合作,花費約200萬元和1年時間,把海泥、碎石、英泥和水等物料混合,再加入“超級塑化劑”,放入攪拌裝置混合,經過倒模和護養等程序,成功研制成“海泥再造磚”。隨著建材產業能耗、物耗越來越嚴重,加大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根據《建筑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總量提高20%。
※主題解析※
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材料的統稱,建材產業是一個產業鏈龐大、門類復雜的產業,涉及上游的能源電力、化工、冶金、新材料,中游的水泥、玻璃、陶瓷石材、木材、鋼材、鋁材,以及下游的房地產、基建等產業。
建材產業是典型的投資拉動型行業。對近年來我國建材產業產值及固定資產投資分析發現:建材行業產值與固定資產投資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高達0.115,即固定資產投資每增加1元,建材行業總產業將增加0.115元。2011年我國建材產業總產值已超過3.5萬億,較2006年增加兩倍,年均增長率高達24.5%。
※主題觀點※
建材產業——新型城鎮化的產業盛宴
2013年1月1日,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聯合頒布《綠色建筑行動方案》,該《方案》量化了綠色建筑戰略目標,再一次突出了建筑節能、綠色建材戰略意義,結合新型城鎮化戰略在全國上下達成共識、宏觀經濟觸底反彈等宏觀因素以及建材行業正在進行的落后產能淘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行業因素,我國建材行業已經迎來復蘇,邁入下一輪高速增長期。
一、產業發展新動力
1、新型城鎮化成為推動建材行業發展的持續需求動力
2012年中央經濟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依據錢納里的世界發展模型,一國的工業化率達到30%時,城鎮化率可以達到60%;工業化率達到40%時,城鎮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中國的工業化率接近40%,但城鎮化率才51.3%,再扣除中國大量流動人口的因素,實際城鎮化率不到35%。這種城鎮化與工業化水平的背離,表明中國城鎮化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必要性。
預計未來十年將有4—5億農業人口進入城鎮,并享受市民化待遇,按人均帶動10萬固定資產投資計算,未來十年城鎮化將將帶動40—50萬億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化首要表現為城鎮住房面積增加,2005-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由43.0%增至51.3%,我國城鎮住房面積存量由165億m2增至305億m2,凈增加140億m2,年均增幅達13.1%。
按目前我國城鎮化的空間和速率分析,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將持續10-15年,以規劃數據及現有增速預測,2015年我國城鎮住房面積將達390億m2,2020年達470億m2,2030年達580億m2,大量的房屋建設將衍生巨大的建材需求,新型城鎮化為建材行業的發展注入了長期活力。
2、多層次規劃政策是促進建材行業發展政策動力
2012年,我國相繼出臺了《“十二五”建筑節能發展規劃》、《“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節能減排“十二五”發展規劃》、《建材工業“十二五”發展發展規劃》以及《綠色建筑行動方案》,規定從嚴控制水泥、平板玻璃、衛生陶瓷等產能盲目擴張,淘汰落后產能,引導產業有序轉移,著力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制品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實施綠色建筑規?;七M示范工程,鼓勵按照循環經濟、節能減排、集聚發展的模式,重點發展具有安全、環保、節能、降噪、防滲漏等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多層次規劃政策有利于刺激建材需求,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為建材行業發展提供了強力的政策活力。
3、既有建筑改造為建材行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存量市場
至2011年底,我國城鎮建筑保有量超過300億m2,由于我國粗獷的城鎮化的發展模式,其中達到節能標準的僅占5%,且我國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年齡僅為30年,為了達到節能減排目標并保證居民安全,未來我國將會有大量的既有建筑物將面臨安全、節能、環保等功能改造,龐大的存量市場成為促使建材行業發展另一活力。
二、產業發展新趨勢
原料化學化、生產循環化、產品功能化及模塊化成為建材行業發展的四大趨勢。
1、化學合成材料替代天然原材料成為行業發展趨勢
在我國目前的建材市場結構中,金屬鋼材、鋁材、天然石材、木材仍占很大比重。建材工業是典型的資源、能源消耗型產業,在其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資源過度消耗的問題,利用化學合成材料替代鋼材、鋁材及天然材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如用塑鋼替代金屬鋼材、鋁合金型材、用木塑替代木材、用人才石材替代天然大理石等。
2、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發展循環經濟成為行業發展的另一趨勢
建材工業可以利用木屑、石粉、礦渣、粉煤灰、煤矸石、副產石膏、尾礦等大宗工業廢棄物和建筑廢棄物,生產水泥、墻體材料等產品,綜合利用各種工業廢渣及建筑垃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建材工業的另一趨勢。
3、居民審美觀念改變及節能環保意識加強促使建材功能化轉變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普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審美觀念、節能環保意識也隨之改變。終端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檔次、外觀、功能等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些變化一方面將促進產品生產線的改造,加大節能環保、防震抗壓、防水耐火、隔音輕質等新型功能建材的研發投入,以提供性能更為優良的高端產品;另一方面,環保成本的提高也會加快建材行業的優勝劣汰,加快行業的結構調整及換代升級。
4、住宅產業化帶動建筑材料向模塊化發展
住宅產業化從本義來講就是要實現住宅生產、供應等的工業化。住宅產業化將傳統的住宅建設過程轉變為住宅組裝過程,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其建設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建筑材料來實現,而建筑材料的標準化、模塊化是實現住宅產業化的首要前提。隨著住宅產業化的不斷推進,整體廚房、整體衛生間、精裝內隔墻板、混凝土預制件、大型鋼結構件等模塊化建材的市場份額將不斷加大,建筑材料模塊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
三、產業發展建議
1、因地制宜、把握規律,明確產業定位
建筑材料化學化、循環化、功能化、模塊化的發展趨勢為地方政府發展建材產業提供了多元化的機會。地方政府發展建材產業在理清自身產業基礎與要素稟賦的同時,必須把握我國區域城鎮化發展規律,進而明確產業定位。
2011年,我國東、中、西區域城鎮化率分為61%、47%、43%,中西部地區仍處于城鎮化的快速增長期,因此水泥、玻璃、陶瓷等傳統建材在中西部地區仍在結構性發展機遇,結合中西部地區產業基礎較差以及建材產業的發展趨勢,中西部地區必須走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雙輪驅動”的產業發展道路;而東部地區處于城鎮化的中后期,農民工市民化將是東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重中之重,結合東部地區巨大的建材產能,因此東部地區必須走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新型建材的產業轉型與升級之路。
因地制宜是明確產業定位的另一重要因素。如資源型地區(硅、碳酸鈣、煤、礦石等)可以以直接利用資源及廢渣發展水泥、玻璃、石膏板等建材;化工基礎較好的地區可依托豐富的化工材料資源發展塑鋼、木塑、人造石材等建材;經濟及產業基礎較好的東部地區可把握住宅產業化的趨勢,積極發展整體廚衛、整體屋頂等模塊化建材等。
2、建設專業園區,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以符合地區要素稟賦及新型城鎮化規律的項目為切入點,在政府引導下,與大型企業合作建設區域性建材展示交易市場及專業化建材產業園,打造完善的硬件配套措施;科學制定產業規劃及科研規劃,明確產業發展路徑及科研攻關重點,以培育特色品牌為目標,重點招引大型項目并培育本土企業,積極延伸產業鏈,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3、實施促進產業發展政策,營造良好的企業經營環境
地方政府可持續發展建材產業,為建材企業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應積極實施產業發展政策,如積極申請區域新型建材示范試點,建設新型建材應用示范工程;成立建材產業引導基金、新型建材推廣基金;出臺建材產業發展促進政策,對落戶當地的項目給予稅收和財政上的支持,如稅收減免、貸款貼息等。
※案例借鑒※
湖北通山縣石材產業集群
通山石材加工業自20世紀70年代起步,是我國石材行業發源地之一,經過近40年的發展,通山石材加工企業通過“扎堆”聚集,逐漸形成了以石材開采、加工為主導、具有較完備的機械、包裝、運輸、信息服務、技術研發等配套環節的產業集群,石材加工業已經成為通山縣的支柱產業。
截止2012年6月,通山縣石材產業集群內企業發展到319家,年生產加工板材1600萬平方米,其中大理1200萬平方米,文化石400萬平方米;年銷售額達20億元,實現利潤1.2億元,上交稅金5500萬元,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其中龍頭骨干企業實現銷售8億元,利潤5000萬元,上交稅費2500萬元,出口700萬美元。
總結通山縣石材產業的發展經驗,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特色的產業定位
通山縣石材資源十分豐富,經地質勘察部門探明的石材礦藏達35億立方米,其中,大理石20億立方米,文化石10億立方米,花崗石5億立方米。通山縣以自身的特色資源為依托,重點發展大理石、板石系列產品,目前荷花綠、紅筋紅、中國啡網、金鑲玉、木紋黃、米玉、黑白根、彩灰、通山紅、珊瑚紅、九宮青等特色產品遠銷國內外。
二、完善的產業體系
除了大力發展礦山開采、石材加工等主導產業外,通山也十分注重信息服務、機械設備制造維修保養、物流運輸、爆破劑鋸片供應等配套產業的發展,建立了信息服務中心通過網絡及時收集、發布石材行業的市場、技術信息,廣泛宣傳、推介通山石材;成立石材產業集群促進中心為石材企業提供技術、金融、咨詢、保險、稅務、外貿等服務,并于2007年被授予“中國石材行業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示范平臺”稱號;延伸產業鏈,積極發展石材機械制造業、物流運輸業,降低石材企業的綜合成本。
三、培育技術創新體系
通山石材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技術創新,先后組建了石材技術攻關小組、石材技術研究所,并鼓勵、扶持企業建立研究中心、大理石研發中心,為整個集群核心技術研發提供了完善的平臺,研發出預應力整體控制靜態爆破技術、高強石材復合板生產技術、東榮超薄板技術等多項在全國同行業中領先的核心技術,提升了通山石材產業的知名度與競爭力。
四、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2007年8月在通山縣石材辦的支持和幫助下,通山縣籌建成立了湖北省石材工業協會大理石分會。一方面,通過行業協會的協調功能,促進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提升市場競爭能力,推動石材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行業協會的組織,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市場行為,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為公平的進入國際市場提供市場信息、咨詢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