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衛星及應用產業相關資訊
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系統解析
北斗產業園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策略
案例借鑒:西安打造衛星應用全產業鏈
※動態資訊※
2015年1月7日,由《國際太空》、《衛星應用》雜志發起組織評選的2014年全球航天十大新聞和中國航天十大新聞揭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獲得國際海事組織認可”入選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展現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2015年1月2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京召開中國汽車產業普及應用北斗戰略峰會。在此次會議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倡議:2015年啟動汽車產業千萬級普及應用北斗工程,在十三五期間完成從以GPS為主導向以北斗為主導兼容其他系統的格局轉型,2015年將迎來北斗應用市場的全面提速年。
※主題解析※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形成“1+3”格局(GPS、北斗導航、GLONASS、伽利略),1強為美國的GPS,是目前唯一全面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占據全球90%以上的應用服務,廣泛應用在國防安全、行業、以及大眾消費領域。經過多年的發展,GPS導航系統已經形成軍用和民用一體,并發展成芯片與模塊、終端設備、以及導航服務完善的全產業鏈。
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系統為我國自主研發的衛星導航系統,為繼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之后的第三個趨于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截止目前,中國已成功發射4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和16顆北斗導航衛星,具備服務亞太區域能力,到2020年,由35顆衛星組成的北斗衛星導航的全球系統將組建完成,北斗將提供全球服務;地面基站建設布局進入全面推進階段;北斗系統在交通運輸、漁業生產、國土測繪、形變監測及防災減災等應用領域起步示范,各類終端的用戶規模逐步擴大,相關產值初步預計達40億元。
由此可見,近五年北斗產業布局將迎來黃金發展期,產業園作為北斗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要踩準時機,搶占市場大“蛋糕”;遺誤時機,只能拾得別人丟棄的 “邊角料”。
※主題觀點※
北斗產業園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策略
到2020 年,北斗導航市場規模上升至1000 億元左右,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0%-30%,增長迅速。產業園作為北斗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急需實現發展突破?;诒倍樊a業鏈環節解析,總結北斗產業園的四大發展模式,針對性提出北斗產業園的五大發展策略。
一、北斗產業鏈環節新劃分:國家投資驅動和市場需求驅動
從驅動主體來看,北斗產業鏈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六大環節。
圖1:北斗導航產業鏈示意圖
(一)國家投資驅動:空間及地面基礎設施建設
1、空間系統環節:少數央企壟斷
北斗衛星導航空間系統由35顆衛星組成,包括五顆靜止軌道衛星和三十顆非靜止軌道衛星??臻g系統主要包括衛星制造和衛星發射兩大產業環節,由于投資規模和安全性原因主要由國家和政府負責投資建設,為央企等少數企業所壟斷。
2、地面系統環節:建設全面鋪開
北斗衛星導航地面系統由主控站、注入站、監測站組成。主控站用于系統運行管理與控制等。注入站用于向衛星發送信號,對衛星進行控制管理,在接受主控站的調度后,將衛星導航電文和差分完好性信息向衛星發送。監測站用于接收衛星的信號,并發送給主控站,可實現對衛星的監測,以確定衛星軌道,并為時間同步提供觀測資料。
地面系統為基礎性設施,由政府投資帶動,提供給行業和大眾應用更精準服務。目前國內北斗地面基站建設全面鋪開,市場潛力有望近期得到挖掘。
(二)市場需求驅動:非基礎設施類產業環節
3、關鍵構件環節:具備規模生產能力
關鍵構件為北斗產業化的核心和基礎,包括導航芯片、天線模組、導航傳感器等。目前,北斗芯片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指標已接近國際水平。截至2014年10月,國產導航型芯片模塊銷售量已達330萬塊,高精度OEM板銷售5萬塊,占國內高精度市場30%份額。
4、終端設備環節:用戶規模逐漸擴大
近年來,我國北斗用戶終端的市場需求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終端搭載設備類型不斷增加。除專用行業的北斗終端設備之外,各類型智能終端都開始搭載北斗應用功能,如:手機、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
5、集成檢測環節:市場需求日益凸顯
集成與檢測服務的重要性隨著北斗標準化發展凸顯,是北斗產品步入市場關鍵環節,以國家布局為主,是未來發展核心支撐。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測繪導航局和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正在全國布局國家級和區域級北斗衛星導航產品質檢中心,市場化的檢測服務機構也迎來發展新機遇。
6、運營服務環節: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北斗運營服務主要包括北斗授時服務、北斗定位通信服務、北斗導航位置服務三大類,主要服務于互聯網、移動網絡、終端設備,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基于運營服務的各類行業應用開發、消費應用開發將成為產業化的關鍵。
二、北斗產業園的四大發展模式
為加快北斗產業發展,我國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在此帶動下,各地掀起了北斗產業園的建設熱潮。目前,我國北斗產業園初步形成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華中、西部川陜渝五大組團布局。
圖2:中國北斗產業園布局圖
通過對國內外GPS產業園、我國北斗產業園的發展模式進行研究,總結了四大發展模式。
(一)部地合作
采用國家部委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國家部委宏觀指導,地方政府做好規劃設計,落實優惠政策,為企業入駐提供優質服務的發展模式。如:中定協與天津武清區政府合作共建的天津北斗戰略新興產業園。
(二)政企合作
采用地方政府與龍頭企業合作共建或地方政府主導建設,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的模式。如蘭州市政府與眾力星辰科技、北京眾力厚德投資共建的甘肅北斗衛星導航產業園、中國北斗衛星導航(南京)產業基地等。
(三)政校合作
依托學校的人才、科研等資源,采用地方政府與學校合作共建的模式。如: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昆山市政府共建的昆山北斗產業園等。
(四)國際合作
采用“兩國雙園”合作新模式。由中國政府與國外政府合作共建,由國際化合資公司開發建設運營。如:由我國政府與馬來西亞政府合作共建的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等。
表1:中國北斗產業園四大發展模式
發展模式 | 優勢 | 適用區域 |
部地合作 | 政策導向,更多的稅收優惠、資金扶持 | 國家政策重點扶持區域 |
政企合作 | 為目前主要開發模式,實現政府支持與企業資源利用的有效結合 | 適用于有龍頭企業布局的區域 |
政校合作 | 利用學校的人才、科研力量等資源,最大化實現科研的產業化 | 適用于有較強科研院所、學校布局的區域 |
國際合作 | 引進和集聚國外先進技術和企業,服務國際市場需求 | 適用于沿?;蚺c邊界國家毗鄰的區域 |
三、北斗產業園的五大發展策略
通過研究發現,依托不同資源稟賦,將北斗產業園分為平臺促進、龍頭帶動、市場驅動、核心集聚、轉型升級五大類型,針對性的提出五大發展策略。
(一)爭取國家平臺項目,集聚產業資源
平臺促進型:適用于產業、市場等基礎無突出優勢區域,爭取國家級北斗綜合檢測與認證平臺、國家北斗位置云服務中心等國家級公共平臺類項目落戶,集聚北斗核心構件、終端設備等企業,為其提供技術支持、檢測服務等。如:總參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第一個分中心落戶青島高新區, 吸引30余家北斗導航、互聯網、3D打印、自動化技術等領域的企業簽約入駐。
(二)依托龍頭企業資源,實現鏈條集聚
龍頭帶動型:適用于有龍頭企業的區域,發揮區域龍頭企業資源“引擎”作用,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增強產業鏈各環節的企業粘性,促進產業聚集發展。如:北京亦莊衛星導航產業園,區域內北京合縱思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龍頭帶動,實現專業應用、電子工程等企業集聚。
(三)依托廣大消費市場,下游推動上游
市場驅動型:適用于人口集中、消費能力強的區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鼓勵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務創新,推進北斗大眾化終端搭載設備發展,引導北斗的大眾化消費應用,推動上游企業的集聚發展。如:中國航天中山北斗物聯網產業基地,依托區域巨大的智慧城市需求市場,集聚物聯網、傳感器等相關企業。
(四)依托核心技術資源,技術集聚產業
核心集聚型:適用于擁有核心技術資源的區域,如:芯片研發等。依托區域擁有核心技術資源,發揮優勢,集聚核心技術記起相關企業。如:鄭州高新區依托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的科研優勢,以北斗核心插件研發制造為產業重點,推動北斗產業全鏈條集聚發展。
(五)依托相關制造基礎,轉型創新發展
轉型升級型:適用于創新性較強、有一定制造業基礎的區域,依托區域相關制造業基礎,推動機械及裝備工業、汽車及零部件行業、電子信息制造業、節能和環保行業、新能源行業、新材料行業及生產性服務業等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打造新興北斗應用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可持續增長點。如:中國北斗衛星導航(南京)產業基地,依托區域高端制造業基礎,以終端設備制造為主,共分導航設備、移動通訊設備、安全監測裝備、板卡和芯片4個制造區,實現相關企業集聚。
※案例借鑒※
西安打造衛星應用全產業鏈
西安素有“航天動力之鄉”的美譽,在衛星應用領域,形成了以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為依托,覆蓋衛星導航、通訊、遙感三個產業方向的九大產業鏈的產業格局,聚集了航天六院、航天四院、航天五院、航天九院等一批頗具實力和影響的航天科研院所以及航天恒星空間技術應用有限公等優秀企業,成為中國主要的以衛星應用為特色的產業集聚區。在國務院同意發布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以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為載體,重點培育和發展航天運載動力產業集群、衛星及衛星應用產業集群”。
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成立于2006年11月,位于西安市東南部,總規劃面積為86.68平方公里,是陜西省、西安市政府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建設的航天技術產業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也是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功能承載區,2010年6月26日,被國務院批復為國家級陜西航天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以打造“衛星之都”為方向,通過大集團引領、打造“軍民融合”創新平臺,逐步成為中國衛星應用產業聚集度最高、吸引項目最多的區域之一,產業集群效應已經凸顯。
2009年,中國衛星有效載荷技術產業化項目落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為我國目前最大的空間飛行器有效載荷研制和產業化項目??偼顿Y25億元,占地1000畝,規劃建筑面積49萬平方米,建設周期3年,預計年產值超過40億元。該項目為一個具有國際水準,集有效載荷系統總體設計、有效載荷技術專業研發、有效載荷分系統集成和民用產業發展為一體的高技術產業園區。改變了我國有效載荷系統由單個生產向批量生產的格局,大大增強我國民用航天的技術研發實力,提升我國中長期氣象預報、自然環境災害預警、國土資源勘探、導航定位的科技水平。
2010年3月18日,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管委會與加拿大在西安航天基地建立中國-加拿大國際衛星與通訊產業園(以下簡稱“中加園”)是國內首個國際合作的衛星產業專業園區,規劃面積3000畝。以引進加拿大在衛星應用方面的頂尖企業和具備國際合作潛力的國內知名企業入駐園區,聚集國際和國內知名的衛星應用企業,建設世界知名的國際衛星應用企業產品展示平臺、中加科技交流聯絡處總部、衛星產業推廣示范中心、孵化中心、物流中心、檢測中心、研發中心和制造中心。
2011年8月18日,航天科技集團與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簽署了共建航天科技西安衛星應用產業示范基地合作協議。合作協議內容包括共建航天科技西安衛星應用產業示范基地、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第二運營基地入區,及與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開展深入合作等。該產業基地整合陜西衛星應用產業,加速西安衛星民用、商用領域發展。
2011年11月22日,由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三方共建的“西安測繪導航衛星應用產業基地”成立,落戶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總投資34.7億元,初步規劃建成后,預計實現年產值33.4億元,可帶動地方衛星應用關聯性產業年產值逾100億元。產業基地初步規劃在該基地內建設國家唯一的天繪衛星數據接收出來生產中心,應用研發中心,導航衛星應用工程中心,導航應用終端生產中心以及技術交流培訓中心等項目。
2014年6月16日,我國最大的衛星有效載荷研制和產業化項目在西安航天基地正式建成,項目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也建成入駐。與此同時,中國衛星導航應用管理中心正式向陜西北斗康鑫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頒發北斗民用分理服務資質,這也是西北唯一一家授權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