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建筑產業發展態勢
建筑業和建筑設計產業
建筑及設計產業集群的升級路徑
上海環同濟設計創意產業集聚區
※動態資訊※
2016年,我國建筑業總產值歷史性突破19萬億元大關,達19.4萬億元,是2012年的1.41倍。2013-2016年,全國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0%,總體保持了較快增長態勢。
2016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完成建筑業總產值分別為10.9、4.7和3.8萬億元,比2012年分別增長33.5%、47.6%和58.0%,年均增速分別為7.5%、10.2%和12.1%。中部和西部地區建筑業總產值占全國比重分別為24.0%和19.9%,比2012年分別提高了1.1和2.2個百分點,地區間發展的均衡性有所改善。
※主題解析※
建筑業是專門從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設和設備安裝以及工程勘察設計工作的生產部門,其產品是各種工廠、礦井、鐵路、橋梁、港口、道路、管線、住宅以及公共設施的建筑物、構筑物和設施。
建筑設計是投資依賴型、市場依賴型、政策環境依賴型行業,每一方面的變化,都會對行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建筑設計除了追求建筑創作藝術性之外,對建筑結構、機電以及各類專項的要求不斷提高,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運用,成為衡量一個建筑設計企業未來發展能力的重要標準。
※主題觀點※
建筑及設計產業集群的升級路徑
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了這么多年以后,催生了建筑及設計產業的極大發展,今天中國的建筑及設計產業不僅全球規模最大,建筑技術也是全球最先進的。隨著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到來,以及綠色、生態、節能、產業化等理念的發展,建筑及設計產業正在謀求行業性的轉型升級,各地的建筑及設計產業集群將面臨新一輪的洗牌。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如何直面行業洗牌,推動建筑及設計產業集群升級呢?
一、把握市場變化、樹立細分市場品牌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從國內新型城鎮化建設,到“一帶一路”的產能輸出,建筑行業的市場需求、空間地域正在發生變化。在建筑市場需求總體萎縮的同時,社會民生、棚戶區改造、城市更新、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國別產業園、生態環保、高鐵地鐵、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智慧城市等等,行業市場正在不斷細化,迸發新的生機。
與建筑市場同時發生變革的,是建筑技術、材料和工藝的變革,住宅產業化、建筑工業化、新型建筑材料、綠色建筑、節能建筑、3D打印建筑等等,正在顛覆傳統的建筑行業。產業變革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在城市整體經濟不振的背景下,應積極謀劃建筑產業升級和產業再造,迎合市場變化,有計劃地引入或引導本地企業布局一些細分領域和環節,樹立全國乃至全球品牌。
隨著住建部綠色建筑、住宅產業化等相關規劃政策的深入實施,建筑產業化的內涵和領域將不斷擴展,一些融合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建筑產業化領域正在孕育新的產業藍海。在這方面可以積極布局,如建筑鋼結構產業鏈、混凝土預制件產業鏈、工業化裝修產業鏈、整體廚衛設備產業鏈、建筑節能環保產業鏈、建筑智能化產業鏈等等。長沙、合肥、紹興、常州等城市都在積極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打造千億級建筑產業集群。
二、構建產業聯盟、打造和諧建筑示范
建筑行業生態比較混雜,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工程總包、分包到施工的層層分利模式下,建筑企業良莠不齊,造成了很多的建筑質量問題,工人欠薪問題等等,這些都是造成建筑產業不和諧的因素。
一個城市的建筑產業升級和再造,首先需要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讓大企業和小企業、施工企業和材料企業等形成利益共同體。建議可以綜合型建筑龍頭企業如中建國際牽頭,由政府引導和整合地方建筑相關企業構建產業聯盟,樹立行業規范,打造和諧建筑兵團,帶動地方企業做大做強。
在操作上,建議從金融創新、市場組織和技術應用三方面入手,完成商業模式的重構、產業聯盟的組建和創新產業生態圈的打造。一是金融創新,創新建筑產業供應鏈金融,在建筑企業間和建筑項目中形成強金融紐帶;二是市場組織,整合從立項、設計、融資、采購、建設、運營、使用、評估、直到改造和拆除的所有環節企業,創新合作模式和業務模式,如串聯變并聯式合作、圓桌式合作,通過市場的手段,對當地的建筑行業進行改造;三是技術應用,通過組建建筑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促進新材料的應用、新技術的應用,推動人才培訓、質量監控、技術推廣等。
三、策劃載體平臺、推動產業集群升級
順應建筑服務業與建筑制造業的融合發展趨勢,發揮城市區域的優勢和產業基礎,建議重點圍繞建筑產業鏈關鍵環節如研發、設計、培訓、交易、檢驗檢測等,以及建筑產業化、綠色建筑等產業藍海,規劃形成幾個產業基地、專業園區、服務平臺,包括對存量的改造和增量的布局。
一是借鑒上海環同濟規劃設計圈的做法,挖掘當地或引進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規劃建筑產業孵化器,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和投資基金,重點發展建筑設計、研究培訓、工程技術服務等業態,打造建筑服務企業總部集聚區。
二是以區域市場整合為基礎,政企合作聯合打造建筑產品、工程和服務的交易平臺,整合建筑總包、分包、材料商、服務商等機構,構建規范的建筑材料、制品、設備、技術等的采購交易中心。
三是圍繞建筑產業化做文章,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建筑工業化制品產業園等專業園區, 分建筑領域細化建筑工業化技術,打造新技術研發平臺、中試和檢測平臺、集合營銷推廣平臺;通過產業聯盟,打通上下游產業環節,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應用。
四是圍繞綠色建筑產業做文章,可以借鑒常州市打造綠色建筑產業集聚示范區,一是導入綠色建筑規劃設計相關的服務業;二是導入綠色建筑制造業以及所衍生的服務業,包括綠色建筑科技研發、產品設計、檢驗檢測、中試服務、展示交易、營銷推廣等;三是導入綠色建筑系統集成服務企業,包括綠色建筑解決方案研究、綠色建筑產品安裝、調試、檢修、維護等。
※案例借鑒※
上海環同濟設計創意產業集聚區
上海環同濟設計創意產業集聚區位于“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即同濟大學周邊2.6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內。
2007年5月,楊浦區政府與同濟大學聯合啟動了環同濟建設。2008年,納入到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體制內。2009年1月,國家科技部正式命名“國家火炬計劃環同濟研發設計服務特色產業基地”。2009年9月,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授牌“環同濟設計創意產業集聚區”。2011年4月,由中意兩國政府共同打造的國家級設計創新研發中心和服務平臺——“中意設計創新中心”在同濟大學成立。截止2015年,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核心區總產值已突破300億元,入駐企業超過3000家。
主要經驗總結:
1、形成多樣化的創意產業
以建筑規劃為龍頭,以研發設計創意、建筑設計創意、文化傳媒創意、咨詢策劃創意等為主,結合景觀、市政、時尚、藝術傳媒、設計教育,鏈接工程承包、房地產、投資咨詢、圖文制作、信息傳輸等行業。
2、大企業帶動中小型設計產業集群
環同濟設計創意集聚區已形成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上海郵電設計咨詢研究院等六大設計集團為龍頭,眾多中小企業遍布其中的“企業生態系統”,設計企業及配套服務企業超過3000家,設計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通過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企業家四平俱樂部、楊浦設計企業協會、四平商會等,主要服務區域內年輕一代民營企業家、創業團隊。
3、三區聯動,教育引導,構筑完整的產業生態鏈
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是楊浦區“三區聯動”的典范。同濟大學通過集成學校優勢設計類學科資源,以城市設計等相關研發設計服務為核心,匯集了技術、人才、信息等各種創新要素,推進“學科鏈——技術鏈——產業鏈”發展,構筑了較為完整的知識型產業生態鏈。
舉辦豐富的學術沙龍活動,如環同濟青年與大師面對面活動?!巴瑵鷦摌I谷”是一個講述創業故事、分享創業經驗、暢談創業感悟、匯集創業力量的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它充分利用了學校專業教師、政府優惠政策、社會風投基金等資源,幫助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成長。
4、新舊結合,梯度更新,營造多樣化的產業空間
目前,環同濟設計創意集聚區已建和在建商務載體資源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同濟大學周圍四平路、國康路、密云路和赤峰路4條總長度不到3公里的馬路上,分布著上海國際設計一場、上海國際設計中心、同濟聯合廣場等一批產業載體。部分通過舊工業建筑或居民樓改造,提供低成本初創空間。
由原“公交汽車一場”地塊改建而來的上海國際設計一場,成為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的辦公樓,原有三層,又在上方加建兩層,擴大空間容量。
赤峰路63號建筑設計創意工場占地不到10畝,采用類BOT投資方式,由上海同研投資管理公司向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租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