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這些年,“生態文明”這個詞開始被大家所普遍接受接受,新時代成為“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生態文明是什么?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環保督查”、“APEC藍”,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對,好像也不全對。
生態本身是一項系統,生態文明更是涵蓋經濟、社會、產業、環境、科技乃至文化、制度的一項系統性工程。東灘顧問起源于崇明東灘生態城開發,尤其是近些年,從事了不少相關生態型項目的實踐,其尺度涵蓋區域開發、城市更新到特色小鎮建設,也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了自己新的體會。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生態開發的概念與尺度。以前流行的是生態城市的概念,可是一個城市的尺度,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人類到目前為止城市建設區面積不到全球3%的土地。單純生態城市的建設難以真正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一系列生態城市項目,如“馬斯達城零碳城市”的失敗,也主要基于此,常常產生“生態城市運營本身是低碳的,但建設和間接運營中產生的污染和耗能常常遠超生態城市所節省成本”的悖論。
圖1 投資高達220億美元的阿布扎比馬斯達城在石油價格下跌后面臨停滯
后來開始有了區域開發的概念,從區域的尺度來對生態各類資源進行整體保護與利用。國家目前正在行政機構調整,其中調整的核心就是自然資源部的成立,通過自然資源部來統籌、規劃各類資源,包括土地、森林、城市等。但一個合理的區域如何界定,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傳統的視角是從行政的視角,如省域、市域等;后來逐步轉向經濟的視角,如各類經濟區、城市群規劃。但在生態文明時代,更重要的從自然生態本身的角度。
從自然視角而言,自然循環主要圍繞大氣、水系和土壤等要素,考慮大氣環流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通常而言山系和水系是生態系統延伸的重要廊道。通常來說,山系通常意味著隔離,如秦嶺、天山等,到今天為止仍然是天塹和天然的區域分界線,所謂“分水嶺”正式如此,而人類自古以來,重要的特征是依水而居,城市通常建設在河流之畔。自古以來,水系就已成為農業的核心、交通的核心乃至生存的核心,近代以來更是經濟的核心、景觀的核心、生態的核心。到目前為止,人類的大部分活動仍然與水系和流域密切相關,如美國的五大湖、中國的長江經濟帶、珠江三角洲等。因此,生態文明下的整體城鄉建設,其中對于格局的保護更多依托水系和流域。
圖2 中國水系圖
流域,指由分水線所包圍的河流集水區,是一個由水的無數微循環構筑起來的巨系統。依托其樹狀尺度可無限制分割下去,逐步分割出區域尺度(如長江經濟帶)、地區尺度(長三角城市群)、城市尺度(以上海為核心的黃浦江流域)、地段尺度(黃浦江徐匯段、蘇州河普陀段)等。規劃認為,未來的區域空間開發,需要以流域為基本單元對城鄉空間環境邊界進行辨認,找出完整包涵整個城市行政空間/規劃區的較為完整的流域水系空間。
圖3 流域經濟的合理尺度
生態區域開發從一開始就著重體現于流域經濟。1879年,美國密西西比河就成立了委員會,研究密西西比河的開發治理規劃,包括防洪措施,解決修整河道,保護堤岸和改善航運等。而后來1935年的田納西河流域管理成為生態開發史上的經典案例,成為全球欠發達地區擺脫貧困的范例,通過土地利用、航運、發電、民生改善相結合,將田納西這個昔日以落后形象出現的州,打造為南方的工業大州,成功走出大蕭條危機。
圖4 田納西河流域及其城市風光
而后來的歐洲萊茵河、多瑙河以及日內瓦湖保護,不僅助力西歐戰后迅速實現聯合與崛起,還成功打造出瑞士,包括法國依云這一世界級旅游勝地與品牌。而城市濱水區建設,幾乎已經成為各城市的代表性公共空間以及城市復興的重要工程。
圖5 日內瓦湖及法國依云小鎮
就國內而言,我們國家“一弓一箭”的發展形態基本也是以沿海和長江展開。近年來,關于流域的保護與開發,成為未來生態文明時代的重要特征。大到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白洋淀開發,小到城市雙修、濱湖旅游、城市濱水區建設,流域開發所涵蓋的范圍之廣,包括經濟發展、生態治理、城鄉協調、航運交通、文化旅游、能源開發,幾乎涵蓋了發展的各個方面,其意義遠比傳統的城鎮和鄉村建設更為廣闊,因此成為未來各行各業巨大的發展機會,尤其是在城鎮化建設已經進入下半場的時代。以上海為例,近年來,上海一直將“一江一河”規劃及建設作為十三五期間的重要任務。而去年完成的上海黃浦江濱江段全線貫通更被譽為韓書記留給上海的最寶貴禮物之一。
圖6 珠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規劃
圖7 上海一江一河規劃與黃浦江濱江岸線全面貫通工程
然而,傳統流域規劃與開發更為強調生態保護與景觀作用,尤其注重對于城市段的保護,強調生態岸線、生活岸線與生產岸線向相統一。其結果是忽略了產業經濟的聯動效應以及流域的范圍更多在農村這一事實,導致了整體污染并未能有效控制,上下游的矛盾不斷顯現。前幾年的黃浦江死豬事件,最近以來的各類生態岸線被侵占,無不是這一特點的體現。即使是上海黃浦江濱江開發過程中,各類岸線被占,斷頭路難以打通,花費了巨大的代價。
從未來來看,如何實現有效管控,以及如何在流域上推動經濟發展,尤其是在城市濱水區之外,推動農業及生態型地區的振興,將是流域經濟的發展核心。
近年來,針對流域經濟開發,東灘顧問也進行了一系列項目的實踐,從尺度和類型上劃分,大致可分為流域經濟區開發、城市雙修以及濱水特色小鎮建設三類。
(1)流域經濟區開發
流域經濟區,大致包括河流、湖泊或其支流及其流經的大部分區域,面積大致與城市及城市群相當。對于流域經濟區開發而言,東灘認為,其核心最重要的大致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對外,最重要的是政策與機制,明確上下游在生態保護、產業發展、航運建設等方面之間的共同責任及協調機制,更強調用經濟的手段進行協調;第二是對內,需要平衡保護和發展,理清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之前的關系,推動流域內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第三,是實施步驟,流域經濟體建設通常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需要明確近期核心抓手。
圖8 流域經濟區發展理念
最近,在內蒙古河套地區,東灘顧問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經網等單位共同參與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建設,目前該項目已經申報成功第三批國家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并在評選中名列第一。東灘認為,山水林田湖草沙并不僅僅只是一個生態的工程,更是一種經濟發展的模式,民生建設的模式。巴彥淖爾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建設其核心不僅僅在于生態治理,更重要是通過生態治理重現河套平原的富饒與繁華,并探索不依賴于國家財政投資的可持續生態建設模式。為此,除了生態技術手段以外,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湖草沙生命共同體更多的是探討綠色發展的開發模式。
圖9 河套平原及其水系
在對外方面,烏梁素海保護更多探討在國家黃河上下游保護、京津冀風沙源治理等方面進行如何發揮作用,并獲得相應的回報來獲得發展動力。烏梁素海流域是黃河上游最大的濕地,并且在千年的河套農耕文明史中,形成了溝渠縱橫的水渠灌溉體系和水利系統。本次生命共同體建設的核心之一,就是通過水利系統的提升,使得在春夏等旱澇災害頻發時段,讓更多黃河水進入烏梁素海流域,既減輕黃河下游防洪壓力,也通過流域水系改善水質,更重要是強化農業灌溉功能,與河套國家主要農產區建設相結合,實現環保、農業與防洪共同發展。同時,在“上游付出,下游收益”的前提下,需要考慮如何通過跨省的生態補償來為巴彥淖爾生態治理持續增加動力。本次主要從“沙”、“水”、“田”、“電”四個方面來進行。首先,通過黃河水系引入,改造沙漠成為耕地,通過國家耕地異地占補平衡政策,出售耕地指標給下游發達城市,從而獲得巨大的改造動力。據測算,按100萬畝耕地計算,此項措施能夠獲利高達百億元,目前已有北京、山東等地正在洽談相關事宜。其次,增加新能源發電量,通過碳交易形式為下游輸送電力。此外,按照新安江領域及京津冀霧霾治理相關經驗,還在探索“水源保護上下游對賭協議”以及“京津冀風沙源治理基金”等新模式,實現生態治理跨省補償制度,使生態治理真正成為千億級的產業,使地方政府從土地財政走向生態財政。
圖10 烏梁素海流域生態治理制度體系設計
在對內方面,強調因地制宜,推動流域內“山水林田湖草沙建設”。烏梁素海流域內生態景觀差異極大,“山水林田湖草沙”各類資源應有盡有。
對于上游的磴口縣,有我國第八大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未來的主要方向是引入黃河水系,對沙漠進行治理,逐步改造為耕地。這既是發展農業,也可以通過耕地異地占補平衡獲得生態補償,并且在沙漠上重點開發新能源發電等新興產業。沙漠也是一種新資源,它是一種無污染的土地,目前烏蘭布和沙漠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有機奶牛養殖基地,隨著引入水系的進一步擴大,有機奶牛產業將進一步蓬勃發展。
圖11 烏蘭布和沙漠中的有機牧場
磴口縣之下是作為市區的臨河區,作為烏梁素海流域城市段,更加強調作為城市濱水區的建設。未來臨河區沿黃河將建設百里濱水濕地,并且將濱水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新方向。未來將在濱河區建設“雙河新區”,堅持“三分之一水、三分之一綠、三分之一公建和新興產業”原則,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文體教育、健康養老、商務會展、科技研發等新興產業,充分體現黃河文化、河套文化、民族文化、陰山巖刻文化等歷史文化特色,作為城市新興產業的發展引擎,也是未來核心旅游基地。
圖12 臨河百里濕地與雙河新城建設
臨河區之下的五原縣,是巴彥淖爾的主要農業區,也是申報國家級農高區的核心。未來更加強調推動農田水利體系的建設,并結合巴彥淖爾作為全國主要牛羊產區的特點,強調通過水利建設和有機肥改造鹽堿地,打造高標準生態農田。目前,巴彥淖爾已經是內蒙古農畜產品出口第一的地級市,未來在河套生命共同體建設命題下,更希望向“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挺進,為此,還在紐約時代廣場進行了“巴彥淖爾,獻給世界的美好食物”主題營銷。從規模農業到綠色生態農業,這也是巴彥淖爾在烏梁素海流域生命共同體中探討的重要話題。
圖13 登錄紐約時代廣場的巴彥淖爾農產品宣傳片
五原縣向東就是烏梁素海所在的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流域由上游磴口縣三圣宮引黃河水進入灌區,經臨河區、五原縣,在烏梁素海流域匯聚后回到黃河??梢哉f,烏拉特前旗及烏梁素海治理是烏梁素海流域治理的重中之重。烏梁素海綜合治理,不僅僅是環境防治,更是一個包括退耕還湖、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旅游建設、鄉村振興的綜合性命題。其中比較有趣的一個模式是退耕還湖,目前烏梁素海流域周邊還是巴彥淖爾精準脫貧工程的重災區。結合退耕還湖工程,未來計劃對周邊的居民進行生態移民,與沙漠改造工程相結合。退耕還湖的面積近期大致約為10萬畝左右,而沙漠改造后近期新增耕地接近100萬畝,遷居后居民的人均耕地面積得到有效的增加。通過這樣的生態移民,不僅僅提升了水體自凈能力,也有效的助推了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
圖14 中國第八大淡水湖烏梁素海
此外,為推動項目實施,烏梁素海流域治理進行了一系列近期建設計劃,確保項目有序推進。包括,2019年前推動點源污染零入海;2020年前實現100萬畝沙漠改造,2025年前完成484萬畝鹽堿地改造等等。通過一系列具體的行動,推動烏梁素海流域治理行動。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巴彥淖爾烏梁素海流域治理的模式有其特殊性。一是烏梁素海流域范圍共1.47萬平方公里全在巴彥淖爾境內,在行政統籌上有天生優勢;二是烏梁素海流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工業經濟剛剛起步,工業污染相對較輕;三是烏梁素海流域位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相對來說有一些國家重點生態政策與資金的傾斜。因此,在流域經濟區開發中,必須強調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2)城市雙修工程
城市雙修是指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有效手段,是目前國家各部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工程,也成為目前各類規劃、PPP項目的重點工程。城市雙修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推進以黑臭水體治理為主的城市河流、濕地及濱水區的生態修復與宜居環境打造。東灘顧問認為,在城市濱水區打造中,環境修復當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工程,但真正要達到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的雙重目的,有兩點是目前普遍忽視的。一是合理的功能策劃,使濱水空間真正成為城市重要的功能空間;二是合理的體制機制設計,真正將環境治理與城市建設聯動,實現規劃——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
南昌市是國家第三批城市雙修試點城市,其實作為“千湖之城”,南昌的城市雙修工程開展很早。東灘顧問在2012年就開始參與南昌市幸福渠流域綜合開發的策劃,在2017年又進一步對該項目進行深化。在南昌幸福渠建設過程中,有兩點是一直以來堅持的重點:
一是強化城市功能,“幸福渠”本來是一條70年代建設的農業水渠,后來逐步成為城市內河,伴隨著工業區開發,幸福渠污染日益加重。東灘認為,未來幸福渠的改造除了生態處理外,重點應該圍繞著“幸?!边@一含義,打造南昌重要的城市生活軸。在我們中國傳統的含義中,包括幼有所樂、學有所教、家有所興、老有所養。為此,東灘在規劃中按照這一思想,設計了多個濱水公園。目前,以婚慶為主題的1號公園即將完工。而在1號公園之旁,天香園等養老項目在南昌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未來,更多圍繞幸福主題,在2-5號公園內,將更多體現少兒科教、青年運動、時尚創意等不同主題,多角度詮釋“幸?!?。
圖15 幸福渠流域5大公園體系模式策劃
二是強化土地開發模式。目前,幸福渠片區大致面積為30平方公里,主要由南昌市政集團下屬的SPV公司“幸福渠綜合開發公司”進行統籌開發。東灘認為,未來合理的模式應該是“幸福渠綜合開發公司”負責進行土地整理、水系治理、拆遷安置以及道路建設,并從片區開發的土地出讓中獲得相應的補償,并逐步探索從土地一級開發向二級開發轉化,真正實現“規劃-設計-開發-運營”一體化。
(3)濱水小鎮開發
通常而言,對于開發主體而言,介入最多的項目就是濱水小鎮。然而,目前濱水小鎮開發大多強調地產功能開發,忽略對于濱水生態岸線的保護以及整個濱水功能區的統籌協調。以孝感臨空小鎮開發為例,東灘顧問在項目構思過程中,主要考慮兩點。一是與相鄰的武漢臨空經濟區的協調問題;二是強化生態保護問題。從與武漢臨空經濟區協調中,判斷天河空港將成為未來世界級的空港經濟區;而作為天河空港重要組成部分的孝感臨空經濟區,需要與武漢臨空區的科技、物流等功能進行錯位,更多通過臨空引領、文化突破和生態激活,打造“科技娛樂+文化體驗+生態度假”目的地型的度假要素。同時,結合生態要素與當地鳳凰文化基礎,巧妙將生態與文化形態融合,以“鳳舞臨空”為意境,強化打造科技娛樂目的地、鳳凰文化體驗地、郊野生態度假首選地。
圖16 孝感臨空小鎮區位 圖14 生態敏感性分析
圖17 基于生態特征的“鳳舞臨空”形態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