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進入高鐵時代,高鐵經濟社會效應正在推動城市功能和地位的變化,高鐵片區/高鐵新城成為城市空間演變的助推器。
隨著高速鐵路網絡的建設,各地掀起了規劃和建設高鐵新城區的浪潮。幾年過去了,人們發現高鐵是把“雙刃劍”,高鐵加速要素流動,導致城市層面的“馬太效應”,相應的高鐵新城區發展境況差別巨大。
總體來說,由于建設時間不長,大多數高鐵新城區還處于規劃和建設初期,真正成功的高鐵新城區還非常少。近兩年,隨著中國步入新常態,高大上的高鐵新城規劃少了,有關高鐵新城的談論也少了,高鐵新城區建設進入了更加務實的階段。我們尚且稱之為新高鐵時代吧,高鐵還在延伸,高鐵網還在拓展,筆者試著以高鐵經濟的視角,分兩篇對高鐵經濟與城市發展、高鐵新城區發展模式做了梳理,此為第一篇。
高鐵形成的區域串聯將給沿線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影響,主要體現在同城效應、資源再配置效應和經濟社會變革效應三個方面。
同城效應。是指對在相鄰地區或更大范圍內的地區間發生重要聯動效應,高鐵的建設加快了沿線的同城化。高鐵同城效應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活、消費和休閑活動空間,推動了城市功能在城市內及城市間的重新布局。
資源再配置效應。高鐵打破了區域經濟發展中原有的基礎交通、物流運輸等格局,帶動了生產要素和資源在沿線的重新配置,進而引導相關產業重新布局、整合。高鐵引致的資源再配置效應首先作用于人力密集型的產業領域,如消費經濟、旅游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的服務經濟。
經濟社會變革效應。高鐵縮短了沿線城市間的實際距離,促進思想觀念的交流和學習,使得人的活動空間加大。隨著高鐵網絡的建設,人們在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空間、時間等基本概念都將發生深刻變化,這將極大地刺激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交通樞紐衍生樞紐經濟,成為區域新增長極。高鐵成為匯聚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重要節點,也成為發展商業、商貿、商務、娛樂、醫療、教育等現代服務業的首選之地,往往能迅速成為區域交通、產業、商業中心。
高鐵增強了城市的虹吸效應和可替代效應。優秀城市憑借自身強大的實力,利用便捷快速的高鐵對其他城市產生“虹吸效應”,使資金、人才等要素向自身聚集;高鐵縮短城市間距離,同時也提高了各地產業間的替代性。
【鏈接】高鐵時代下的合肥產業崛起
2008年合寧高鐵開通,合肥到南京從原來的4小時變為1小時,到上海從6小時縮短到3小時。根據規劃,未來合肥將貫通11條高鐵線路,“米字型”格局將成為全國重要交通樞紐。
周邊人口向合肥聚集趨勢明顯,高鐵樞紐進一步強化服務優勢。合肥是豫皖鄂人口大量流出地區中唯一人口高速增長的地區,米字型的高鐵樞紐形成以后,樞紐經濟將進一步強化城市中心地位。
產業發展高歌猛進,成為長三角產業轉移主戰場。聯合利華首先從上海遷到合肥,以后合肥吸引外地資本拉開大幕,固定投資高歌猛進。已形成裝備制造、汽車、家用電器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
【鏈接】高鐵經濟下的黃山——只增客流不增效益
高鐵黃山北站于2015年6月開始投入運營,距黃山風景區直線距離30公里,距離黃山屯溪國際機場15公里,為合福高鐵、杭黃高鐵交匯樞紐站點。合肥、南京、杭州、南昌、福州等城市到黃山的時間在兩個小時左右,當年黃山游客增幅達13%,其中福建、北京游客較往年明顯增加。
但是,黃山面臨杭州的競爭,人來的快,走的也快。杭黃高鐵通車后,杭州至黃山車程為100分鐘,城市間距離大大縮短。黃山旅游服務設施與旅游產品發展較為落后,高端酒店數量不足,在杭黃高鐵開通后,游客更多選擇到杭州過夜,旅游消費轉移至杭州。黃山帶來客流,但經濟效益依然不足,2016年黃山旅游收入450億元,較2015年增長12%,而杭州保持了17%的高速增長。
從港口到高鐵,交通運輸方式的不斷變革,拓展城市空間和豐富城市功能,推動“城市樞紐”升級為“樞紐城市”。以高鐵為核心所形成的快速綜合交通樞紐,將顛覆傳統產業梯度轉移,正在改變中國城市發展格局。
高鐵經濟與城市發展的關系,主要體現在逐步遞進的四個層面:一是生活工作方式的變革;二是人流帶動的產業布局調整;三是城市群內部功能空間重塑;四是區域開發向縱深拓展和區域開發新軸線。
1、生活工作方式的變革
高鐵的三大效應,首要的就是同城效應,即工作、休閑和生活可以在不同的城市。這方面比較凸顯的是在一線城市周邊,如工作在上海、居住在昆山;當然也有反向的,如未來的雄安新區,會出現很多工作在雄安、居住在北京的現象。這種不同城市間的功能分工和通勤往來,一定會帶來很多新的消費,促進城市間的多元交流。
2、人流帶動的產業布局調整
在這方面,我們先看一下法國里昂的例子。在TGV通車之前,里昂受巴黎的極化效應影響,成為逐漸空心化的城市。TGV通車后,巴黎產業開始沿線向外轉移,隨著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快速流入,里昂實現了經濟崛起成為法國第二大城市。
從產業發展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傳統產業升級,由傳統絲織業走向高級絲綢、絲綢研究與設計、航天用特種纖維,并促進化學工業發展;二是創新經濟發展,包括汽車(完整產業鏈)、生物醫藥(生物技術、醫療設備、醫療服務)、化工(化工研發基地);三是特色旅游節點,包括絲綢旅游、醫療旅游。
從國內看,合肥、長沙等城市,成為高鐵新貴,與里昂的發展路徑也差不多。合肥的例子在上面已經介紹了,這里再講講長沙。武廣高鐵開通后,長沙憑借獨特的地理優勢,積極承接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僅2009、2010年兩年間,就承接了3000多個產業轉移項目。長沙作為區域中心城市,開始逐步融入珠三角經濟圈,承接了很多珠三角的制造業轉移項目。另外一點也值得關注,長沙被稱為娛樂之都,這方面吸引了北京、武漢、廣州等沿線城市的很多客流。
3、城市群內部功能空間重塑
高鐵經濟對城市群的影響應該是最大的,高鐵網絡擴大了城市群的范圍,打破了城市群內部的產業和功能空間格局。
以長三角為例,高鐵網絡加速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扁平化與去中心化,長三角城市群將面臨產業環節和城市職能重新分工。從“以規模與體量論英雄”到“以特色與質量定角色”,從“中心城市論”到“城市群生態”,長三角正在打破行政區劃,形成“超級中心城市+功能節點城市”格局。
一是超級中心城市。承載高端服務職能與城市文脈,如上海、杭州、蘇州、無錫、寧波等。二是產業功能城市。承載區域的產業科創與先進制造功能,如安亭——汽車產業創新中心,昆山——電子信息創新中心,太倉市——智能制造產業創新中心等。三是旅游功能城市。承載區域的休閑度假等功能,如烏鎮、千島湖、黃山等。
沿著城市群功能空間重塑的思路,很多地方在新高鐵時代都面臨著重新定位。我們在做濰坊高鐵新城項目時,對濰坊發展進行了新的評估。山東前幾年發展的減速也與半島核心區遠離高鐵通道有關,隨著京滬第二通道和半島高鐵網建設,山東也有望憑借高鐵實現新的崛起。
未來,濰坊將成為京滬第二通道與濟青高鐵、濰煙連接線的交匯點,從東部沿???,濰坊到北京將有原來的4小時縮短為2.5小時,濰坊到上海由原來的6小時縮短為3小時;從山東省看,濰坊將成為山東的高鐵樞紐,成為連接濟南、青島、煙臺等城市的樞紐城市。濰坊應大力發展高鐵經濟和樞紐經濟,向區域中心型城市轉變,推進制造業升級、科創經濟和文化旅游發展。
4、區域開發縱深拓展和區域開發新軸線
2016年,發改委發文《發揮高鐵經濟的支撐引領作用》提出,通過高鐵通道建設,推動區域國土開發向縱深拓展;連接全國主要經濟中心,吸引沿線客貨流、資金流、信息流集聚,形成帶狀地域經濟通道,培育國土開發新軸線。
中國幅員遼闊,高鐵對時空距離的縮短,助推了更遠地區的開發建設。比如嘉峪關,蘭新高鐵開通運營后,沿線西部城市嘉峪關全面融入西寧、蘭州、烏魯木齊三個省會城市的經濟圈,區域性中心地位迅速提升,僅高鐵開通的前9個月全社會旅游收入就實現同比增長36%,旅游人數同比增長38%。
這方面,再講一個我們做過的項目——貴州省安順黔中高鐵新城項目。安順處于滬昆高鐵貴湘特色旅游帶的西部節點位置,將接入滬昆高鐵、貴廣高鐵、安六城際高鐵、隆百鐵路為代表的全國高鐵(快鐵)網絡,快捷連通長三角、珠三角、滇黔經濟區、成渝經濟區,拉近與國內發達區域經濟體之間的時空距離。安順境內有三個高鐵站臺,未來有望成為貴西新城樞紐龍頭。
結合貴西新城樞紐龍頭的研判,我們提出了安順黔中高鐵新城的發展設想:以旅游服務產業為核心,以康養服務產業為特色,以服務外包服務產業為支撐,構建互為支撐、相互融合的產業體系。
旅游服務升級。圍繞兩大交通樞紐做文章,打造多層次的旅游集散體系,做好旅游集散服務;提升城市旅游服務能級,集聚旅游服務各大要素,發展豐富的旅游服務業態;做強旅游度假功能,開發多元化的旅游度假功能產品。
健康示范引領。立足安順健康資源,尤其是多形式的中醫藥資源,以中醫藥康養服務為特色,引領安順大健康產業突破發展;順應貴州大健康格局,打造健康服務產業集群,引領貴州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爭取國家示范。
產業協同發展。立足區域產業上下游規律,聚焦于服務外包環節;與貴安新區協同,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勞動密集型服務外包產業,如智能軟硬件測試、數字內容開發外包等;與貴州產業戰略協同,發展貴州三大產業的人力資源培訓外包,如健康培訓、數據培訓等。